"老张,你这嗓子又冒烟啦?"邻居王婶端着一碗黑褐色的药汤笑眯眯地走进院子,"试试我晒的太阳花籽,泡水喝比冰糖梨汤还管用!"
我盯着她手里那包泛着油光的葵花籽,突然想起上个月在药材市场看见的标牌——原来这满街可见的向日葵,浑身都是入药的宝贝,今天咱们就借着这张太阳花中药图片,好好聊聊这个被忽略的养生宝藏。
从波斯到中原的千年药草
公元前2世纪,当张骞带着西域的苜蓿种子回到长安时,谁也不会想到这些跟着骆驼商队来的金色花朵,会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李时珍笔下的"向日葵"条,详细记载着花盘清热、籽仁润肠的功用,连茎秆煮水都能治脚气。
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,北魏时期的供养人手中常捧着向日葵图案的供品,老中医说这花性子最是温和,既能疏散风热,又不伤脾胃,特别适合西北干燥的气候,就像我们院里年年种的向阳花,任它烈日暴晒,依然昂头挺胸地开着。
药房里的秘密武器
前些天陪老妈去抓药,老药师从抽屉深处摸出个油纸包:"这是今年新收的葵花盘,专治你晚上咳嗽。"拿近了看,晒干的花盘像缩了水的金色荷叶,表面还留着细密的纹路,他教我把30克葵花盘剪成碎末,加上三颗红枣炖汤,连喝三天果然见效。
最有趣的当属葵花籽,小时候只当它是零食,哪知生瓜子仁能引药入肾,隔壁陈伯的秘方是用炒熟的葵花籽捣碎,拌上蜂蜜调成糊,早晚各一勺,据说把他多年的便秘调理好了,不过要记得选颗粒饱满的,那些瘪籽可是药效大打折扣。
厨房里的百搭药箱
端午节包粽子时,奶奶总要往糯米里掺点葵花花粉,她说这金黄色的粉末不仅能染出好看的颜色,还能中和糯米的滞气,后来我查古籍,发现《食鉴本草》里真有记载:"向日葵蕊,和血润燥,煎汤煮饭皆宜"。
去年冬天雾霾重,楼下早点铺的刘姐用葵花梗煮水给客人驱尘,她把晒干的茎秆剪成寸段,每天抓一把煮两次,淡淡的青草香里带着丝丝甜意,有次我感冒鼻塞,喝了半碗,当天下午就通泰许多。
会吃才会养人
别看向日葵满身是宝,用法可有讲究,新鲜花瓣要清晨采收,开水焯过再晾干,否则容易霉变,花盘切片后得用米酒拌腌,既能防虫又能增强药性,最要紧的是葵花籽,必须晒足三个日头,现炒现用才香脆可口。
去年我试着用葵花盘炖鸡,土鸡剁块焯水后,铺上两层晒干的花盘,加姜片慢炖两小时,揭盖时满屋飘香,鸡肉吸饱了药汁,连汤里都漾着金丝,全家人连喝三天,居然把老父亲多年的关节痛缓解了。
识药更要懂避忌
虽说太阳花药性平和,但也有讲究,体质虚寒的人不宜多用葵花花粉,孕妇要慎食生瓜子仁,有次邻居家小孩腹泻,他奶奶听说葵花籽能止泻,结果给孩子吃了半碗生的,反而加重了病情,后来老中医提醒,必须是炒熟捣碎的才行。
辨别好药材也有门道,优质葵花盘应该呈均匀的棕黄色,闻着有阳光晒透的清香,若是摸着发潮或有酸味,定是受了潮,去年我图便宜买了批打折的葵花籽,结果泡水后浮起大半,才知道是被陈醋处理过的劣质货。
站在阳台上看着新栽的向日葵追着太阳转,突然觉得这满身是药的大家伙,倒比那些娇贵的灵芝虫草更亲切,或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,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深山奇珍,而在田间地头这些随手可得的馈赠,就像王婶端来的那碗葵花籽茶,咕嘟咕嘟喝下肚,整个人都暖洋洋的,仿佛把整个夏天的阳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