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源县菜胡火出圈!这种中药材凭啥成致富新宠?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老张,你家菜胡今年又卖爆了吧?"
"害,别提了,上个月刚挖的货还没晾干,收购商的车就堵到院门口了!"
这是最近常在胃源县街头听到的对话,要说这"菜胡",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——有人靠它盖新房,有人靠它供孩子读书,还有人开着小汽车专门回来收,这个藏在甘肃陇中大山里的小县城,硬是凭着一株土生土长的中药材,闯出了一条"草根致富路"。


01 山沟沟里长出"金疙瘩"

第一次听说"菜胡"的人,多半会以为是道家常菜,其实它是胃源县老百姓对"柴胡"的土叫法,这种伞形科植物在当地祖祖辈辈都当野草,直到五年前县里派农技员挨家挨户科普:"柴胡根能退烧,籽能疏肝,晒干了就是中药铺里的抢手货!"

60岁的李大娘回忆:"以前上山挖柴胡,纯当顺带手,谁承想现在种一亩地,顶得上过去十亩麦子!"她家的三亩旱地去年产出280斤干货,按每斤35元算,光这一项就挣了一万多,如今走在胃源县的塬梁沟壑间,总能看到齐腰高的柴胡田,绿油油的叶子随风晃,像一片片摇钱树。


02 "泥腿子"变身土专家

在清源镇药材合作社,理事长王建军正对着手机屏幕讲得起劲:"家人们看!这就是正宗胃源柴胡,根须多得像胡子,闻着有股蜂蜜香......"他身后堆着刚分拣好的柴胡捆,每捆腰间都系着红绳标签,写着海拔、土壤、采收日期。

谁能想到,这个在直播间侃侃而谈的"网红社长",三年前还是个只会抡锄头的庄稼汉?县里请来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搞培训,手把手教怎么选种、控温、防虫,现在合作社的柴胡检测报告能摞半尺高,重金属、农药残留等指标比国标还严三分。


03 电商车里的小秘密

每天下午三点,顺丰快递的货车准时停在向阳村村口,村民老赵抱着两个泡沫箱钻进车厢,神秘兮兮地掏出温度计:"低于15℃要放暖宝宝,高于25℃得加冰袋。"他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药材采购群,最远的订单发到东南亚。

别看老赵现在是个"快递达人",去年这时候还因为柴胡受潮发霉赔了本,后来县里牵线搭桥,引来两家中药饮片厂驻点收购,不仅价格随行就市,还能教村民真空包装、冷链运输这些新鲜玩意儿,现在全村90%的柴胡都通过电商平台直供药企,真正实现了"从泥土到柜台"的直线飞跃。


04 荒坡上的绿色银行

站在虎丘山顶往下望,层层梯田般的柴胡地沿着山势蜿蜒,这些原本撂荒的坡地,如今成了胃源县的"绿色聚宝盆",农业局的技术员算了一笔账:全县发展柴胡种植3.8万亩,带动2.3万农户年均增收2.4万元,光这项产业就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%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生态账,柴胡根系发达,能牢牢抓住水土;开花时引得蜜蜂嗡嗡成群,顺便给周边果园授粉,村民老周乐呵呵地说:"以前种玉米要浇水施肥,现在全靠天吃饭,柴胡越旱越香,真是给咱懒人量身定制的买卖!"


05 小柴胡的大梦想

最近胃源县有个大动作——申请"中国柴胡之乡"地理标志,在县城东边的药材产业园里,现代化的组培室里正孕育着新一代柴胡苗,技术员小陈展示着玻璃罐里的嫩绿幼苗:"这些是通过组织培养的脱毒苗,抗病力强,产量能翻一倍!"

夜幕降临时,药材交易市场的灯火却越烧越旺,装卸工老马数着刚到手的工钱:"白天收药晚上装车,月入八千不稀奇。"不远处的电商产业园里,几十间直播间同时亮灯,镜头对准码得整整齐齐的柴胡捆,主播们操着各地方言吆喝:"胃源柴胡,药效纯正!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