厨房里就能找到!这5味中药专克风寒感冒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最近早晚温差大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又响起来了,每次降温总有朋友问我:"风寒感冒该吃什么药?"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药箱里,藏着不少对付风寒感冒的好方子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味家中药箱常备的驱寒妙药,关键时候真能派上用场。

生姜:厨房里的感冒药 要说最接地气的风寒感冒药,当属生姜,记得小时候着凉流清鼻涕,奶奶总会切几片姜加红糖煮水,这看着普通的小黄姜,可是中医眼里的"解表散寒高手",生姜性温味辣,煮水喝下去,就像给喉咙和胃部做了个热敷,能帮助身体发汗驱寒,特别是淋雨受凉后,赶紧喝碗姜汤,往往能截断病势。

不过要记住,生姜更适合初期症状,如果已经发烧咽痛,可能就不适合单独用姜了,还有个小窍门:把姜片贴在肚脐上,再用艾条熏灸,对缓解肠胃型感冒特别管用。

紫苏:野菜也是良药 阳台上种的紫苏最近长得正好,这可不只是炒菜提香的配菜,在古代,紫苏叶被称为"蔬中妙药",专门对付外感风寒,抓一把新鲜紫苏叶煮水,加点陈皮,既能散寒又能缓解胸闷恶心,要是嫌麻烦,直接用开水泡杯紫苏茶,对着热气多深呼吸几次,鼻塞马上就通了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紫苏叶偏温,阴虚火旺的人要少用,但如果是吹空调着凉,身上发紧怕冷,这时候煮碗紫苏粥(米粥快好时撒入切碎的紫苏叶),效果比吃药还灵。

葱白:被忽视的通阳高手 别小看大葱的白色部分,这可是中医眼里的"天然感冒药",葱白连根须洗净煮水,加少量胡椒和醋,趁热喝下后盖被发汗,特别适合刚开始打喷嚏流清涕的情况,记得要留葱须,这可是通气的宝贝,古人说"葱须通窍"不是没道理的。

去年邻居家小孩半夜突然发烧,家里老人就用葱白、豆豉、淡豆豉煮水,没想到天亮烧就退了,不过要注意,葱白发汗力强,喝完要多喝水补充津液,别脱水了。

桂枝:暖身驱寒有奇效 说到桂枝可能有人陌生,但说起肉桂树的嫩枝就明白了,这味药擅长温通经脉,特别适合那种"冻透了"的重感冒,表现为浑身发冷发抖,关节酸痛得像灌了铅,这时候用桂枝配芍药、生姜熬汤,喝完从里到外都觉得暖洋洋的。

不过桂枝比较燥,容易上火的人要慎用,有个简单方法:用桂枝5克、红枣3颗、甘草2片煮水代茶饮,既能驱寒又不伤阴,特别适合办公室预防感冒。

荆芥:药铺里的万能战士 中药店常见的荆芥穗,堪称治疗风寒的万金油,它既能发汗解表,又能缓解头痛项强,记得那次爬山吹风回来脖子僵,抓了一把荆芥泡开水,特意把头凑近蒸气熏,结果半小时后全身轻松。

不过要注意,荆芥不能久煎,煮沸后三五分钟就要关火,否则有效成分会挥发,如果是买中成药,含荆芥的感冒清热颗粒就是经典配方。

分不清风寒风热?看这几个信号 很多人分不清该用哪类药,记住几个关键点:风寒感冒通常怕冷明显,流清稀鼻涕,舌苔薄白;而嗓子红肿、黄痰、发热重的是风热,最简单的鉴别法:喝热水感觉舒服的是风寒,喝了更难受的可能是风热。

特别提醒:如果三天不见效,或者体温超过38.5℃,千万别硬扛,中药虽好,但重症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时,该吃抗生素还得听医生的,平时可以用艾叶泡脚、按摩风池穴来预防,但关键还是增强体质,毕竟正气存内邪不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