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方水土养出金药草!看浠水如何把中药种植玩出新花样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在鄂东大别山南麓的浠水县,最近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满载着艾草的货车驶出田间地头,戴着草帽的药农们捧着黄澄澄的菊花咧嘴笑,还有年轻人举着手机在药材基地直播......这片被巴水河滋养的土地,正靠着老祖宗传下的"草本经济",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
藏在深山里的"中药基因库" 要说浠水种中药,那可不是赶时髦,翻翻县志就知道,早在明清时期,三角山一带就有采药人进山挖野菊、摘金银花,老辈人常说"浠水三宝,艾草菊花灵芝草",说的就是这里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,年平均气温16.8℃,降水量1350毫米,加上大别山余脉的红砂壤,简直就是中药材的"豪华套房"。

去年我在绿杨乡采访,72岁的陈大爷掰着手指跟我算账:"以前种水稻,一亩地挣不到千把块,改种蕲艾后,亩产青艾能卖4000多,晒干做艾绒价格还要翻番。"他脚边晾晒的艾草泛着琥珀色光泽,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草药香,现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,统一提供种苗、收购,连90后小伙都返乡搞起了艾草深加工。

老把式遇上新科技 别以为种中药就是"撒把种子喝喝茶",在清泉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,我见识了现代农业的玩法,地里竖着气象监测仪,手机APP能实时查看土壤湿度;无人机在头顶盘旋,精准喷洒生物农药;就连除草都改用德国进口的微耕机,技术员小王给我演示"二维码身份证":"扫这个码,就能查到这株芍药的播种时间、施肥记录,比照顾孩子还精细。"

最让我意外的是县里搞的"药材医院",农技专家每周坐诊,药农拿着发黄的叶片来问诊,有次遇到位大姐抱着枯死的川芎苗,专家扒开土一看,立马诊断是根结线虫病,当场开了生物防治药方,现在全县建了12个这样的服务站,药农们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病虫害,说话都带着专业术语。

从地头到床头的全产业链 走在十月的兰溪乡,金黄色的菊花海一眼望不到边,60岁的赵婶正带着村民采摘杭白菊,她笑着说:"上午采的花下午就送厂里,新鲜着呢!"顺着她指的方向,看见冷链运输车直接开进田间,这些菊花当晚就会进入GMP车间,烘干后变成中成药原料。

更绝的是产业链延伸,在开发区,某药企新建的提取车间正在调试设备,技术总监告诉我,他们用超临界CO₂萃取技术,能把蕲艾的有效成分纯度提高到99%,隔壁车间正在研发艾草面膜、养生茶包,电商平台上"浠水四宝"礼盒卖得火热,听说最近还跟省中医药大学合作,开发了艾草足浴包、中药香囊等文创产品。

长在手机里的"草药经济" 前几天刷短视频,看到"蕲艾西施"直播教网友做艾条,这位95后姑娘本是中药专业毕业生,回乡创业搞起了电商,她展示的九头艾绒供不应求,带动村里20多个留守妇女就业,现在我打开购物软件,搜索"浠水中药",跳出蕲艾枕、金银花露、葛根粉等各种特产,月销量过万的店铺不在少数。

县里还搞了个"云上本草园"项目,在主要种植区架设高清摄像头,外地客商通过VR就能查看药材生长情况,下单后基地直接发货,物流园专门开辟了中药材专区,每天有30吨药材发往全国,就连城里的中医院,都能收到带着晨露的新鲜药材。

藏在中药里的致富密码 在散花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,我碰到做批发生意的老李,他指着堆成小山的丹参说:"以前收药像打游击,现在县里有价格指数平台,手机就能看行情。"确实,交易大厅的电子屏上,茯苓、白术等20多种药材的实时价格不断跳动,药农再也不怕压价收购。

更让人惊喜的是"中药+"模式,有的乡镇搞起了药膳餐厅,用本地药材做养生菜;还有民宿推出艾灸体验房,游客可以自己采药泡澡,听说明年要建中医药康养小镇,把种植、旅游、医疗结合起来,这算盘打得真是精妙。

站在三角山的观景台往下看,层层叠叠的药材田像彩色地毯铺满山谷,这片曾经默默无闻的土地,如今靠着一株株草木,走出了产业振兴的新路,或许正如老药农说的那样:"咱这山山水水就是聚宝盆,关键是要把老祖宗的东西种出新花样。"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