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整理药柜时翻出包灰褐色的药材碎块,凑近闻着有股淡淡的草木香,这不起眼的"边角料"正是地骨胆,也就是枸杞根的表皮,别看它貌不惊人,在老家可是被老中医们当成宝贝疙瘩,专治那些虚火上头的小毛病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这个藏在枸杞家族里的养生高手。
从枸杞田里挖出的"边角料"
说起地骨胆的来历,总让人想起宁夏中宁那片红彤彤的枸杞田,每年春秋两季,当地药农都会趁着给枸杞树修根的机会,把挖出来的根洗净晒干,这时候外层的粗皮会被仔细刮下来,晒干后就是中药铺里常见的卷曲筒状地骨胆,懂行的老人家常说:"枸杞全身都是宝,叶子当菜吃,果子泡茶喝,连根都能入药。"
记得去年陪邻居王叔去采药,他蹲在土埂上演示辨别窍门:"新鲜的地骨胆断面发白,摸起来黏手的是好货,晾晒时讲究'三晒三收',这样药性才能锁得住。"说着掰断段给我看,果然里面像海绵似的布满细密孔洞,这就是它能清热凉血的秘密武器。
千年古方里的退火良将
在《本草纲目》里,李时珍专门写过地骨胆:"性寒味甘,入肺肝肾经,退骨蒸劳热。"这话听着玄乎,其实就像给身体装了个天然空调,隔壁张婶家闺女高考前急火攻心,脸上爆痘嗓子冒烟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地骨胆配知母,连喝三天,小姑娘脸上的红包就褪下去大半。
我试过把地骨胆和桑叶配着煮水,对付春天的燥咳特别管用,抓一把干品加冰糖焖半小时,汤色碧绿透亮,喝着带点微苦的回甘,比凉茶温和多了,不过要记住,这种凉性药材得像吃西瓜似的适量,体寒的人最好搭着姜片红枣一起用。
厨房里的养生新玩法
现在年轻人流行拿中药材做食补,地骨胆倒是个低调的好搭档,上个月去闺蜜家蹭饭,她端出锅乌鸡汤飘着几片卷曲的药材,一问才知道是地骨胆炖的,汤里还加了玉竹和蜜枣,喝着清甜滋润,她说这是老中医给的养颜方子。
最方便的还是泡茶法,抓一小撮地骨胆碎块,配上两三颗罗汉果,冲沸水焖十分钟,看着茶叶在玻璃杯里舒展成半透明的薄片,浅尝一口,先是罗汉果的甘甜,接着涌上来骨胆特有的草木清香,喝完整个喉咙都润开了,我们办公室现在都把这当日常茶饮。
聪明选购有门道
市面上的地骨胆价差挺大,行家教了我几招辨好坏,上等货应该是淡黄棕色的卷筒状,表面粗糙带纵纹,折断时干脆利落,要是摸着发潮或者颜色发黑,准是受潮霉变了,我习惯买宁夏产的,那里昼夜温差大,长出的根皮有效成分更足。
有次在早市看见摊贩卖"野生地骨胆",价格贵得离谱,后来请教老药师才知道,现在基本都是栽培的,所谓野生多是噱头,真正会吃的老客只看产地和加工方式,那些硫磺熏过的虽然白净,药效早被破坏得差不多了。
这味藏在枸杞树下的草根药材,承载着千百年的养生智慧,它不像人参灵芝那般名贵,却以亲民的姿态守护着普通人的健康,下次去中药铺,不妨捎上一包地骨胆,让这抹来自西北的草木香,为快节奏的生活降降火气,毕竟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