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这捆党参怎么卖?""三斤起批,一斤十二块五!"清晨六点,甘肃陇西县文峰镇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已经人声鼎沸,来自青海的药商李师傅蹲在摊位前,熟练地捏起一根党参嚼了嚼,眉头舒展开来:"陇西的药果然地道!"
千年药乡的"草根"基因
走在陇西县城的中药材一条街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,65岁的张老汉守着自家祖传的药材铺,柜台上摆着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。"咱陇西人打从祖辈就和中药打交道",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,"清朝那会儿,骆驼队驮着当归、黄芪走丝绸之路,换回来的茶叶能堆满半条街。"
这种传承在陇西县志里早有记载,作为古丝绸之路黄金通道上的重要节点,陇西自汉代起就是中药材集散地,2013年出土的汉代医简中,明确记载了"陇西芪""首阳参"等道地药材,如今走进首阳镇,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晒着药材的场景,仿佛穿越回千年前。
"西北药都"的崛起密码
每天凌晨四点,陇西县中药材交易中心的电子屏就开始跳动,来自安徽、广东的采购商举着计算器穿梭在摊位间,操着各地方言讨价还价,这里日均上市药材品种超过260种,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,稳坐西北中药材交易头把交椅。
秘诀藏在陇西的地理基因里,年均气温6.7℃,年日照2200小时,加上独特的黄土丘陵地貌,造就了党参、黄芪等"陇药"的独特药效,更关键的是,当地政府把中药产业玩出了新花样——建立种质资源库,推行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模式,就连快递包装箱都印上了"陇西道地药材"溯源二维码。
产业链上的致富经
在巩昌镇河那坡村,58岁的药农王建军正在侍弄他的"宝贝",他家的30亩党参田采用了滴灌和生物防虫技术,亩产比传统种植高出两成。"以前靠天吃饭,现在订单农业心里踏实",老王算着账:每亩党参收入1.2万元,家里三层小楼去年刚装修完。
产业链下游同样热闹,广药集团在这里建起万吨仓储基地,康美药业的智能煎药中心每天处理3万剂中药配方,最让人叫绝的是电商产业园,9后主播小陈对着镜头吆喝:"家人们看这纹党,泡水后菊花状展开,正宗陇西特产!"直播两小时卖出3吨药材。
"药香"飘出的文旅新路子
今年端午,陇西药膳大赛成了网红打卡地,游客们尝着当归羊肉汤、党参炖土鸡,直呼"药香入菜竟不违和",县文旅局顺势推出"中医药康养游",游客既能在古莱坞影视城体验采药,还能去中天药业的透明工厂看全自动切片机运作。
在首阳镇中药材博物馆,AR技术让《千金翼方》里的古方"活"了起来,孩子们戴着VR眼镜体验采药乐趣,青少年研学团占游客总数的35%,博物馆负责人透露,正在筹建"陇药非遗工坊",要把膏药制作、蜜丸手工这些老手艺搬进直播间。
暗流与突围
不过陇西中药人也有自己的焦虑,在交易中心B区,几家摊位挂着"处理陈货"的牌子。"前几年囤货多的商户,现在不得不低价清仓",做了二十年药材经纪的老马坦言,更严峻的是,硫磺熏蒸、农药残留等问题曾让陇药口碑受损,直到全县推行GAP种植标准才挽回局面。
面对亳州、安国等老牌药市的竞争,陇西另辟蹊径,他们盯上了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,仅去年就向中亚出口黄芪切片800吨,海关数据显示,陇西中药材出口量已占全省的70%,"西北药都"正在变成"国际药港"。
夕阳西下,文峰镇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依然灯火通明,装卸工老刘哼着小曲把打包好的当归装上货车,车身上的"中国药都·陇西"字样在灯光下格外醒目,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城,正用千年药香书写着新时代的财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