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中药材收购热,山里土疙瘩变身致富金疙瘩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最近老张家的院坝头天天停着外地牌照的大货车,邻居们都晓得,这是贵阳某药企又来收黄精了,老张蹲在墙角吧嗒着旱烟,看着工人们把晒干的黄精装箱,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菊花:"去年种那三亩地,硬是比外出打工挣得多哟!"

在贵州的深山里,像老张这样的药农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从威宁的党参到施秉的太子参,从黄平的何首乌到雷公山的重楼,满载中药材的车辆穿梭在盘山公路上,把山里的"土疙瘩"运往全国各大药市,这两年中药材收购价就像坐过山车,但总体趋势让山里人腰包越来越鼓。

要说贵州搞中药材的底气,还得从这片土地说起,全省森林覆盖率超60%,海拔落差大,加上常年云雾缭绕的气候,简直就是中药材的天然孵化器,你瞧那些长在石缝里的金钗石斛,吸着清晨露水开花的金银花,还有躲在树荫下的黄柏,哪个不是天地灵气养出来的"娇贵货"?

不过药农们最盼的还是收购季,往年最怕贩子压价,现在有了"企业+合作社+农户"的模式,心里踏实多了,黔西南某中药材基地的负责人王经理透露:"我们现在都是订单农业,春天就和农户签保底收购价,遇到市场波动还有补贴。"他指着仓库里码成小山的药材说:"这些黄精马上要发往安徽亳州,那边的药商都认咱们贵州的有机标签。"

政府也在暗中使劲,去年省里出台的《中药材产业十四五规划》可不是摆着看的,光是种植补贴最高就能拿到每亩800块,更绝的是搞"定制药园",药企直接派技术员驻点指导,从选种到施肥全程把控,铜仁某苗族村寨的村支书算过账:"以前种玉米亩产也就千把块,改种川穹后,一亩能挣万把块,关键是技术员教我们套种玉米,口粮钱照赚不误。"

这股中药材热潮还带火了周边产业,玉屏侗族自治县的姚大姐现在不光卖自家种的丹参,还开了微店帮村里老人代卖竹荪、蜂蜜,她说:"城里人就信咱山里的原生态,上个月光搭配卖的腊肉就寄出去两百单!"像她这样的"新农人"在贵州越来越多,抖音直播间里随手拍的采药视频,常常引来几万点赞。

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,安顺某药材市场的老周提醒新手:"跟风种植要不得!去年见黄精价好,全村一窝蜂种,今年收购价跌了三成。"专家建议要打时间差,比如反季节种半夏,或者玩"套种经济",在黄柏树下种耐阴的绞股蓝,更重要的是盯紧市场动向,现在浙江的麦冬、四川的川芎都在扩种,得找准贵州特有的道地品种。

眼下贵州中药材正在玩升级版,黔南州搞起了"中药材+旅游",游客既能在药田体验采挖,还能喝到现熬的养生茶,从江县的瑶族药浴配方申请了非遗,配套的草药香囊成了网红伴手礼,就连制药厂都开始争抢"贵州特供",某知名中成药企业就在凯里建了提取车间,就图个"产地直采保新鲜"。

站在雷公山的观景台往下看,层层叠叠的梯田里,新栽的天麻正抽着嫩芽,十年前这里还是荒坡地,如今成了药农眼里的"绿色银行",正如省农科院的专家所说:"贵州中药材这块金字招牌,既要守住道地本色,也要跟上时代节奏。"当山风掠过药田泛起绿浪时,仿佛能听见大山深处传来的致富回响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