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体检查出胆结石那刻,我整个人都懵了,肚子胀气、后背刺痛这些症状缠了我大半年,谁能想到竟是胆囊里住了几颗"小石头",西医说要么观察要么切胆,可我才35岁啊!正纠结时,邻居王婶送来个泛黄的笔记本——她父亲当年就是靠里面记载的中药方子化解了胆结石。
翻开这本1983年的老药方册,泛潮的纸张上工整记着:"某年某月某日,张某右胁痛甚,B超示胆结石0.8cm,予大柴胡汤加减..."看着这些带着年代感的医案记录,我突然对中药产生了好奇,跑到中医院挂专家号,老大夫听我说完情况,摸着胡子说:"年轻人能遇到这种古方传承,倒是缘分。"
原来在中医眼里,胆结石不是单纯的"石头"问题,王婶父亲当年的主治医师解释说,这病多是肝胆湿热熬出来的"结晶",就像熬盐水会析出盐粒,胆汁淤积久了,胆固醇、胆色素就会抱团形成结石,中医不搞"挖石头",而是像疏通河道般调理肝胆。
老大夫给我开的方子里,茵陈、金钱草当仁不让成了主角,这两味药堪称"溶石双雄",茵陈利胆退黄,金钱草利尿排石,搭配着炒得焦香的鸡内金(就是鸡胗里的黄金膜),这配方被老患者们戏称为"肝胆清洁三剑客",每天看着砂锅里翻滚的褐色药汤,闻着淡淡的草木香,竟莫名觉得安心。
喝药第三周,有天半夜突然右腹剧痛,吓得我直奔急诊,结果医生做完B超反而笑了:"结石卡在胆囊颈部,这是要排石的征兆!"当即开了熊去氧胆酸配合中药,果然第二天排便时,在马桶里发现了两颗黑褐色的小颗粒,拿给医生看说是脱落的结石碎片。
这段经历让我彻底成了中药拥趸,后来加了个胆结石患者交流群,发现用中药调理的朋友不在少数,群里流传着各种民间验方:有人用核桃香油膏拌白糖,早晚各一勺;有人坚持吃黑豆炖鲫鱼汤;还有人把玉米须晒干泡茶天天喝,不过最靠谱的还是正规医院开的个性化药方。
现在每次B超复查,看着结石从0.8cm缩小到0.3cm,再到最近一次检查显示"未见明显异常",我都庆幸没急着挨那一刀,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中药排石,结石太大(超过2cm)或者频繁发作胆囊炎的情况,该手术还得手术,但我的经历证明,在合适的时候遇见对的中医,那些作祟的"小石头"真有可能被和平请出。
最近整理家里的药方本,突然发现很多中药都有双重身份,比如那个消食健胃的山楂,其实能促进胆汁分泌;春天用来祛湿的蒲公英,居然有抑制胆结石形成的效果,更有意思的是,中医调理胆结石从来不是单兵作战,搭配穴位按摩(重点按阳陵泉、丘墟穴)、敲打胆经,再加上忌口油腻食物,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连带着多年便秘的毛病都好转了。
不过要说最大收获,倒不是省了手术费,而是通过这次治病,真正理解了中医说的"治未病",现在家里备着蒲公英根茶,每周至少吃三次蒸南瓜,餐后散步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,前几天带儿子去公园,看着他追着风筝跑得满头汗,突然想起当年疼得直不起腰的日子,这种感觉真的值回所有熬药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