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州中药材,千年药乡的致富经

一归堂 2025-04-27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最近跑了趟安徽毫州,可算见识了啥叫"中国药都",刚下高铁就闻着空气里飘着股子药香,满大街的药材行、晾晒场,连出租车师傅都能跟你唠两句"亳菊开花要抢晴天收"的门道,这座豫皖交界的小城,硬是靠着中药材买卖,闯出了年产值380亿的大名堂。

【药香里的千年生意经】 老毫州人常说"出门三件宝,药锄草帽破棉袄",打东汉末年华佗在这儿开药铺起,种药卖药就成了祖传手艺,走在明清老街的药市巷,青石板缝里还嵌着当年药车轧出的凹痕,73岁的陈大爷守着祖传"陈记药栈",柜台上摆着的紫铜秤砣足有十斤沉:"俺家这杆秤,称过乾隆年间的贡芍药,也称过现在的西洋参。"

如今康美中药城的电子屏上,滚动着全球药材价格,甘肃当归68元/公斤,云南三七125元/公斤......每天凌晨四点,三万多名药商就揣着手电筒进场交易,穿灰布衫的是本地老药农,西装革履的是浙江来的采购团,戴白帽的中东客商夹着翻译本,活脱脱现实版《清明上河图》。

【地里长出来的金疙瘩】 在十八里镇的万亩芍药田边,遇到了正除草的王大姐,她家的二十亩白芍刚被药商订走,账算得噼啪响:"种粮一亩顶天千把块,种芍药三年收成,亩产起码两万。"说着弯腰扒开泥土,手指粗细的芍药根泛着粉白,像极了埋着的银条子。

不过种药可是技术活,在谯东镇智能大棚里,温度湿度全由电脑控制,重楼、石斛这些娇贵药材躺着"空调房"长大,技术员小张掏出手机展示APP:"浇水施肥全远程操控,连土壤酸碱度都能实时监测。"隔壁棚的灵芝孢子粉正装袋,金灿灿的粉沫要卖到韩国做保健品。

【老手艺遇上新花样】 毫州人可不只会土里刨食,在市区的创业园,90后小周带着团队搞起了"中药+文创",他们把艾草做成香囊挂件,将薄荷脑掺进润唇膏,连芍药花都能压成干花书签。"年轻人就爱这个调调",小周指着直播间里疯抢的订单,"上周光枸杞原浆就卖了八千盒。"

更绝的是中药材跨境电商,顺丰在康美市场设了国际专线,黄芪切片包着气泡垫直飞迪拜,亳菊茶罐贴上英文标签就成"东方花草茶",药商老李掰着手指算账:"走海运到马来西亚,十吨白芷能赚这个数——"他比出五个手指,笑得眼睛眯成缝。

【藏在药柜里的文化密码】 要说毫州人最得意的,还是他们的"药食同源"智慧,清晨喝碗山药粥,午时来壶菊花茶,晚上还要炖锅党参鸡汤,街角的"药膳坊"里,厨师长正往红烧肉里加罗汉果:"既能去油腻,又不会抢肉香。"连城里新开的奶茶店都推出"金银花冰萃",杯子里浮着几朵金黄的花蕾。

每年中秋前后,华祖庵前都要办"中医药文化节",孩子们戴着VR眼镜看《本草纲目》动画,老太太们跟着八段锦教学视频比划,最热闹的是药膳大赛,评委们端着汤碗挨个尝,点评哪碗"当归生姜羊肉汤"火候最到位。

从嚼着甘草长大的娃娃,到抱着平板电脑研究药材成分的创客,毫州人把中药玩出了花,现在城里的中药博物馆,参观券都要提前三天预约,游客们摸着百年药碾拍照,在电子屏上测试"九味诊脉"游戏,临走总要带包亳菊茶——这可比景区特产实在多了。

夜幕降临时,康美市场的灯火依旧通明,药商们守着手机处理尾单,物流公司的货车排成长龙,空气中浮动的药香,混着现煎的中药外卖香味,倒让人想起《东京梦华录》里描写的汴京药市,只是如今的毫州人,把祖辈的生意做到了云端,让千年药香飘进了千万家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