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老中医说"收敛"这个词,刚开始还以为是让人少说话的意思,后来才知道在中药里,收敛是指帮助人体固摄精气、止汗止血、止泻固脱的作用,就像给漏气的气球打补丁,这些药材能帮我们守住身体的"元气"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藏在厨房和药房里的收敛高手,学会用它们调理身体。
五味子——酸酸的护肝小能手 记得第一次喝五味子茶是在同事办公桌上,那股酸甜混合的香气特别醒脑,这味道正是它药效的关键所在,中医认为酸主收敛,五味子能把浮越的阳气收回来,熬夜后泡几颗,不仅能缓解口干舌燥,还能减轻眼睛干涩,不过这东西虽好,可别像吃糖豆似的猛嗑,每天5-10克就够了。
乌梅——厨房里的止泻专家 上次拉肚子翻箱倒柜找出半包乌梅,煮水喝下真就止住了,这果子经过烟火熏制后,收敛作用翻倍,现在我家炖排骨总会放两颗,肉烂得快还不油腻,但要注意,感冒咳嗽时千万别碰,它会把病邪关在体内,配个冰糖菊花茶,既能中和酸性又增强养肝效果。
莲子——心火旺时的灭火器 南方同学教我用鲜莲子煲糖水,原来这白白胖胖的家伙是去心火的利器,特别是连莲芯一起用,对付失眠多梦特别管用,不过收敛过度会便秘,我通常搭配小米粥,再加点陈皮行气,这样既安神又不闷堵,记住要选带皱纹的老莲子,药效才够劲。
芡实——脾虚者的隐形盔甲 广东靓汤里总少不了芡实,这长满刺的小东西最能修补脾胃漏洞,之前总跑厕所的同事,坚持吃山药芡实糕三个月,现在终于能安心开会了,但芡实淀粉含量高,消化不好的要煮烂些,最好搭配茯苓打粉冲服,吸收更好。
金樱子——山里的补肾开关 老家山上摘的金樱子,奶奶用来泡酒说能固精,查资料发现它确实能治夜尿多、腰膝酸软,不过生吃酸涩得很,建议盐腌后晒干泡茶,加点蜂蜜就变温补饮品,但小便不利的人要慎用,收敛太过反而影响代谢。
浮小麦——虚汗多的救星 产后邻居送的浮小麦茶包,喝着清淡却解决了大问题,这普通麦子焙干后,专治自汗盗汗,我现在健身前抓一把煮水,运动时出汗明显正常了,配上红枣枸杞,既能补气血又防收敛过头,特别适合气虚体质。
麻黄根——止汗界的隐形冠军 药店角落找到的麻黄根,外表不起眼却是止汗专家,碾碎后敷在脚底,居然治好了我多年的手脚多汗,不过这药只外用,内服要谨慎,搭配煅牡蛎研末,对付术后虚汗效果加倍,但高血压患者要避开。
诃子——声音沙哑的救场王 教师朋友随身带着的诃子含片,说是讲课太多必备,这黑褐色的果子能敛肺止咳,喉咙痛时含着特别舒服,但收敛太强不宜久用,一般三天见效就要停,配上胖大海,既能护嗓又不闭门留寇。
使用这些收敛药材要像调琴弦,松紧得当最关键,比如腹泻初期用乌梅止泻,便干后就要停用;自汗多时吃浮小麦,好转后要减量,最好找中医师辨证,别自己乱搭偏方,平时饮食注意荤素搭配,适当运动促进气机流通,这样才能让收敛药材发挥最大功效而不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