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天收拾药箱翻出包陈年莱菔子,黑褐色的小颗粒在手心滚来滚去,这不起眼的"小不点"让我想起老中医常说的"菜籽三宝"——那些藏在厨房角落里的中药种子,个个都是调理身体的高手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菜籽界"的养生达人。
莱菔子:厨房里的消食先锋 要说最接地气的菜籽中药,当属莱菔子,这其实就是咱们吃萝卜时扔掉的种子,老辈人总说"冬吃萝卜夏吃姜",可很多人不知道晒干的萝卜籽才是消食化积的高手,记得去年春节聚餐吃撑了,邻居张大夫抓把炒莱菔子让我泡水喝,那股带着焦香的辛辣味顺着喉咙下去,不出半小时胃里就松快了。
这小黑籽儿专治三种毛病:吃完火锅肚子胀得像皮球,炖肉加多了不消化,孩子积食哭闹,中医说它"降气除胀",就像给肠胃装了个排气阀,不过要提醒的是,炒过的莱菔子偏温性,新鲜生籽反而能化痰,就像超市卖的萝卜籽粉,冲水喝对付黄痰特别管用。
白芥子:关节痛的"热敷专家" 菜市场卖青菜时常搭把黄芥菜,可别小看那些圆滚滚的白芥子,老中医调膏药最爱用它,遇上肩周炎、老寒腿,把白芥子捣碎调白酒敷患处,那股"刺辣辣"的劲道能直透骨头缝,我奶奶就常用这法子,每次敷完皮肤红扑扑的,她说像"给关节做了火疗"。
不过这白色小颗粒脾气有点"烈",皮肤敏感的人要慎用,现在药店卖的三伏贴里就含白芥子,说是利用它发泡的特性刺激穴位,记得要现调现用,放久了挥发油跑了就没效果了。
葶苈子:藏在甜角里的"呼吸卫士" 南方菜场角落常摆着棕红色的甜角,剥开里面裹着层黏糊糊的红籽,这就是葶苈子,别看样子丑,对付痰多咳嗽却是一把好手,去年流感高发期,楼下王医师给咳嗽患者的方子里总加勺炒葶苈子,他说这像给肺脏装了台"抽水机",能把淤积的痰液利索地排出来。
有意思的是,生葶苈子偏寒能泻肺平喘,炒过后就像给锐气套了层棉袄,更适合老人小孩,但要注意这红籽含有强心苷,用量讲究得很,自己配药千万别乱加量。
菜籽家族使用秘籍 这些菜籽中药虽然常见,但使用时也有门道,比如莱菔子煎汤要包纱布袋,不然细小的颗粒沉底喝着硌牙;白芥子外敷别超过半小时,皮肤发烫就要洗掉;葶苈子炖梨记得去芯,苦味太重影响口感。
保存时更要留心,莱菔子受潮容易长虫,最好装玻璃瓶放冰箱;白芥子串味厉害,得用密封罐单独存;葶苈子倒是皮实,阴干后挂通风处就行,要是发现药材变色、泛油,赶紧扔别心疼,变质的菜籽可是会"伤身"的。
下次处理蔬菜种子别急着丢,这些小颗粒可是老祖宗留下的"廉价药匣",不过要提醒的是,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拿不准的时候还是要找专业医师,毕竟菜籽再神,也架不住乱吃瞎折腾,你家厨房还藏着哪些中药种子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私房妙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