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最近总听朋友提起中药里的'三花',但具体是哪三花,有什么妙用,很多人可能还搞不清楚。"在中药房的玻璃罐子前,我看着标签上写着"三花茶"的配方陷入了沉思,直到遇见退休的老中药师王爷爷,他一边用戥子称药一边说:"这可是我师父传给我的养生方子,所谓三花啊......"
原来这中药三花并非固定搭配,而是民间智慧凝结的养生密码,最常见的当属金银花、菊花、茉莉花这对黄金组合,不过在不同地域和病症中,还会见到玫瑰花、旋覆花等灵活配伍,今天咱们就跟着老中医的思路,把这三朵神奇的小花掰开揉碎讲讲明白。
【第一朵:金银花——清热解毒的急先锋】 走在七月的山间,总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清甜,这种带着太阳味道的,正是含苞待放的金银花,作为忍冬科植物的干燥花蕾,它可是中药铺里的常客。《本草纲目》里记载:"金银花,善于化毒,故治痈疽、肿毒、疮癣...",说的通俗点,就是身体哪里冒火苗,它就往哪浇凉水。
去年我嗓子疼得说不出话,王爷爷教我个土法子:抓两勺金银花,加几颗冰糖,开水一冲焖五分钟,那股子清香顺着热气钻进鼻腔,连喝三天,肿痛就像退潮似的消下去了,现在才知道,这花含有绿原酸、木犀草苷这些成分,既能抗菌消炎,又能增强免疫力。
不过要提醒各位,金银花性寒,脾胃虚寒的朋友别学我当年猛灌,正确打开方式是:春天上火时泡水喝,夏天煮成酸梅汤,秋冬季节最好搭配陈皮、红枣来中和寒性。
【第二朵:菊花——明目降火的温柔刀】 要说最接地气的养生花,非菊花莫属,办公室抽屉里常年备着的杭白菊,每到下午三点准时飘香,这朵小小的菊花可不简单,《神农本草经》把它列为上品,说它能"主诸风头眩、肿痛、目欲脱、皮肤死肌、恶风湿痹",翻译成大白话就是:头晕眼花、眼睛干涩、血压偏高都归它管。
记得去黄山旅游时,导游特意带我们看悬崖上的贡菊,当地老人说:"霜降后采的菊花最入药,蒸熟晒干能存三年。"现在我家的玻璃罐里就装着徽州贡菊,每天对着电脑久了,抓几朵泡水,金黄的花瓣在杯中舒展,看着就让人平静。
特别推荐个私房用法:把菊花和枸杞按3:1比例混匀,装进纱布袋当颈椎枕,草药的清香助眠安神,坚持两个月,肩颈僵硬真的能缓解,不过要注意,野菊花药性更猛,体质偏寒的姑娘们慎用。
【第三朵:茉莉花——理气解郁的闺中密友】 在福州喝茶时,老板神秘兮兮地拿出个铁罐:"这是我们家镇店之宝——茉莉伏砖茶。"掀开盖子,清雅的香气扑面而来,这让我想起《随息居饮食谱》里写的:"茉莉花,辛热解毒,辟秽浊,消果毒,治泻痢。"没想到这看似柔弱的小白花,竟是疏肝解郁的高手。
闺蜜小林每次生理期前必泡茉莉花茶,她说肚子胀得像气球的时候,闻着花香就能松快些,现代研究显示,茉莉中含有的苯甲醇、芳樟醇确实有调节情绪的作用,不过要记住,茉莉性温,最适合饭后半小时饮用,配上两三颗山楂片,消食效果加倍。
说到这三花的绝妙组合,不得不提江南地区的"三花养颜茶",金银花3克清热,菊花5朵明目,茉莉花2克理气,沸水冲泡后代茶饮,我试着喝了半个月,原本熬夜长的痘居然慢慢消了,连同事都说我脸色透亮了许多。
中药三花的玩法远不止这些,广东人煲汤爱放木棉花,云南少数民族用三七花降压,北方地区则流行槐花饼,关键要记住老中医的叮嘱:"花类药材多轻灵,宜泡不宜煮;对症才能显奇效,乱喝不如白开水。"
下次经过中药房,不妨问问抓药师傅:"您这三花茶怎么配?"说不定就能解锁适合自己的养生秘方,毕竟这传承千年的智慧,早就把答案藏在那些摇曳生姿的花盏里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