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把头"张大山蹲在向阳坡的树林里,手指捻着腐殖土反复揉搓,这位65岁的采参人眯着眼望向远处的椴树,突然笑出声:"小年轻总问啥叫'抬棒槌',咱这行当里,发现野山参得喊'棒槌',这可是老祖宗定的规矩。"在他身后,成片的林下参棚架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这片位于长白山脚下的种植基地,正是东北中药材产业的缩影。
藏在深山里的"黄金参" 吉林抚松县的清晨总是裹着露水气,58岁的参农李国栋天不亮就钻进了自家参棚,他小心拨开覆盖的落叶,露出拇指粗的参株,"这是六年生的园参,再过两个月就能起参了",老李家的三亩参田每年能产2000斤鲜参,按今年行情能卖40多万,像这样的家庭参场,在长白山区有上万家。
从"八山一草"到"百草之王" 上世纪九十年代,通化县快大茂镇还只是个伐木工集散地,如今走进镇里的中药材市场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参香,63岁的王德发指着摊位上的西洋参说:"当年跟着林场老师傅学种参,谁能想到现在全县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?"数据显示,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国85%,其中长白山脉核心区集中了全国70%的园参种植面积。
产业链上的"七十二变" 在长春农博园的组培室里,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盯着显微镜下的人参细胞。"通过干细胞培养技术,我们能让人参皂苷含量提升30%",项目负责人陈博士展示着玻璃瓶里的乳白色组织,这种实验室里的"魔法",正在改写传统种植方式,而在通化医药高新区,某制药企业的提取车间里,全自动生产线正将人参茎叶加工成价值翻十倍的提取物。
直播间里的"参帮"新传 晚上八点,延吉西市场的灯光夜市准时开市,90后主播小雪支起补光灯,背后是码得整整齐齐的人参礼盒。"家人们看这个五年生林下参,带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..."她边说边掰断参须,镜头立刻推近特写,这样的直播场景正在东北各地复制,据统计,2022年仅淘宝平台吉林人参制品销售额就突破18亿元。
暗流涌动的行业危机 在抚松人参交易市场,做了二十年生意的老赵最近总皱眉头。"去年鲜参收购价跌了三成,化肥涨价又吃掉两成利润",更让他担心的是山里传来的消息——野生参越来越少,连带着林下参的品质也受影响,省农科院的监测数据显示,过度开采已使长白山区域野生参储量下降67%,这让整个行业开始重新审视发展模式。
破局之路在何方 珲春口岸的货运车上,装满人参提取物的集装箱正等待发往韩国,海关数据显示,223年前五个月,吉林省人参制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2%,但这还远远不够,在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实验室里,研发团队正在尝试将人参多糖应用于化妆品;在蛟河市,废弃参地变身林下鸡养殖场;最让人期待的是长白县正在试验的"仿野生种植"技术,或许能解开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死结。
夜幕降临时,张大山老人还在巡山,手电筒光束扫过之处,新栽的参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。"咱这行有个说法,种参就是种良心",他弯腰扶正被风吹歪的标识牌,"现在年轻人搞直播卖货,咱老把式就守好这片山,也算对得起祖宗传下的本事",山风掠过参棚,带走几声远处的虫鸣,仿佛在诉说着这片黑土地上千年未变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