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被疮疡折腾得吃不好睡不香的朋友们,今天咱们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,前阵子我邻居王大哥屁股上长了个火疖子,疼得坐立难安,去医院开了抗生素效果却不明显,后来他找到我们巷尾的张大夫,几副中药外加草药外敷,硬是把脓包消下去了,这事儿让我想起中医在外科疮疡治疗上的独到之处,今儿就跟大伙儿好好唠唠。
【疮疡不是小毛病,认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】 说起这外科疮疡,其实就是皮肤肌肉间的化脓性感染,甭管是年轻人爱长的痤疮,还是老年人常见的褥疮,或是像王大哥这种突然冒出来的火疖子,在中医眼里都是"热毒瘀滞"惹的祸,现代人爱吃烧烤火锅,熬夜加班压力大,体内就像憋着座活火山,加上不小心撞伤烫伤弄个伤口,风邪湿气趁虚而入,这疮疡可不就找上门了?
老张大夫常说:"治病要治本,疮疡得看三焦。"上焦有火往下窜,中焦湿热往上蒸,下焦寒凝往外顶,去年我亲眼见过他给李婶治糖尿病足溃疡,光是问诊就问了半小时,人家不仅要看创面颜色,还得摸脚底温度,把脉看舌苔,这才是正宗的辨证施治。
【中医对付疮疡有三板斧:消、托、补】 别看这疮疡看着吓人,中医自有一套组合拳,初期红肿热痛时最要紧的是"消",就像消防员灭火一样,金银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这些清热解毒的草药这时候最管用,我老家有个土方子,新鲜马齿苋捣烂敷患处,专治刚冒头的疔疮,试过好几次都灵验。
要是错过了最佳时机,脓肿成熟了就得"托",这可不是简单挤出来,而是要用透脓散这类方子,好比给熟透的痘痘开个引流口,记得去年表弟脖子上淋巴肿得老大,张大夫开的方子里就有黄芪、山甲,说是要把脓毒托出体外,果然三天后就破溃排脓,疼得也没那么厉害了。
等到溃破之后,重点就落在"补"上了,这时候气血两亏,得像伺候月子似的调养,八珍汤加减最常用,当归补血,白术健脾,再配上点阿胶,帮着长新肉,我奶奶当年卧床生褥疮,就是靠这个法子慢慢收口的。
【祖传秘方大揭秘,这些中药配伍太神奇】 说到具体方子,不得不提仙方活命饮,这方子堪称外科疮疡的经典基础方,金银花、白芷、贝母、赤芍这些药材配在一起,既能清热解毒,又能活血消肿,我家里常年备着中成药"如意金黄散",跌打损伤、蚊虫叮咬、轻微疮疡一抹就好,这可是古人智慧的结晶。
对于顽固的慢性溃疡,张大夫有个压箱底的方子:黄芪30克、党参15克、当归10克、穿山甲5克(现在多用炮山甲代替),他说这叫"托里消毒散",专门对付那种反复溃烂不收口的疮疡,去年菜市场卖鱼的老刘被鱼刺扎了感染,整个手掌肿得发亮,西医说要切开引流,老刘怕开刀,求到张大夫这儿,结果用药渣煮水泡手,愣是把炎症消下去了。
【外治功夫不可少,这些妙招居家就能用】 可别小看了外敷疗法,很多时候比吃药还管用,疮疡初起时,新鲜的仙人掌去皮捣碎外敷,清凉止痛效果一流,要是已经化脓但没破溃,用芒硝兑温水湿敷,能加速脓液聚集,我闺女脸上长痤疮,我就给她用绿豆粉调蜂蜜做面膜,消炎祛痘还不刺激。
到了溃破期,最要紧的是保持创面清洁,以前没有碘伏那会儿,老辈人都用黄连煎水冲洗,现在中西医结合更好办,先用生理盐水清创,再撒上自制的生肌散(冰片、珍珠粉、煅石膏各等份),收敛伤口速度杠杠的,不过要提醒一句,深部脓肿千万别自己瞎挤,弄不好会引发败血症。
【防患于未然,这些调理诀窍要记牢】 说到底,治疗不如预防,平时饮食上要少吃辛辣油腻,多吃绿豆、冬瓜、苦瓜这些清热利湿的,久坐的朋友记得每隔一小时起来活动,避免局部血液循环不畅,糖尿病患者更要仔细护理手脚,一点点小伤口都可能酿成大祸。
我认识位陈阿姨,坚持每天用艾叶泡脚,十年了再没出现过冻疮,还有隔壁开超市的赵老板,自从听了张大夫的建议,改喝决明子茶配山楂,脸上的痤疮少了大半,所以说啊,调理体质才是根本,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!
看到这里,您还别不信!中医中药治疮疡真不是玄学,从《黄帝内经》到《外科正宗》,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岂是浪得虚名?该看医生的时候千万别耽误,特别是糖尿病足、压疮这种难愈合的创面,但日常小毛病,试试这些古法良方,说不定能有意外惊喜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