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这波中药材行情总算有点起色了!"确实,沉寂了大半年的市场突然热闹起来,安国、亳州、玉林这些药材集散地的货车排队长度都肉眼可见地变长,作为在药材圈摸爬滚打十年的老油条,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波行情好转的门道。
天公作美却添乱 极端天气成了涨价催化剂 前年东北的暴雨把人参、五味子泡得烂了根,去年云南的干旱又让三七、重楼减产三成,老药农们私下算账:现在种一亩滇三七的成本比三年前涨了快两千,这还不算雇人采挖的工钱,最典型的当属猫爪草,前年主产区河南遭遇冰雹,品相好的统货从二十涨到八十,最近虽然新货上市,但质量参差不齐,药厂抢购优质货源又把价格顶上去了。
政策东风猛吹 中医药扶持政策落地生根 国家药监局最近的动作大家都看到了,经典名方目录一批接一批地发布,就拿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来说,新规要求必须用道地药材,这下可好,甘肃定西的当归、山西绛县的生地直接受益,更有意思的是医保目录调整,好些医院制剂转为处方药后销量翻番,像治疗咽炎的某含片配方里的射干,今年出货量同比涨了六成。
资本嗅到血腥味 热钱暗流涌动药市 现在药商茶话会聊的最多的就是"某某资本又包了座山头种黄精",前阵子某知名药企在西南包下三千亩土地种川芎,签约时承诺保底收购价,这消息一出,周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,更隐蔽的是游资炒作,去年有人囤积吴茱萸,结果遇上新陈交替价格跳水,不过这次不一样,资金明显盯着确有刚需的品种,像治疗甲流的金银花、连翘,渠道商都在悄悄备货。
说个实际案例,亳州老李做丹参生意二十年,上个月他咬牙吃了两百件存货,为啥?山东产区受春寒影响,新货上市推迟半个月,而药厂年订单早就签好了,现在丹参统货从二十涨到二十九,精选货更是突破三十五,老李跟我说:"现在不是拼胆子大,是看谁手里有现货"。
这波行情里最明显的三个特征:
- 动物类药材异军突起:水蛭、土元这些以前冷门的品种,因为养殖成本上升和环保督查,价格悄悄爬上新高,特别是蝉蜕,主产区湖北遭遇极端天气,好货难求。
- 进口药材暗流波动:受疫情影响,缅甸、越南口岸时开时闭,藤黄、乳香这些依赖进口的品种库存见底,有货的就是爷。
- 药食同源品种受宠:黄芪、枸杞这些能入膳的药材,直播带货带动销量猛增,电商渠道走货量占总量三成以上。
不过别光看涨得欢,这行情里也埋着雷,比如人为炒作的品种就像击鼓传花,最近白芍价格坐过山车,有炒家三百吨货压在手里,更要注意政策风险,像野菊花这种重点监控的品种,随时可能被飞检盯上。
对普通消费者来说,现在去药店抓中药明显感觉贵了,但对我们行家而言,这波行情恰恰是调整库存结构的好时机,记住三条铁律:跟政策走,盯道地货,留周转金,毕竟中药材这行当,永远都是"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