头晕目眩别慌张!中医调理有妙方,这5个经典药方收藏备用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老话说"人老脚先衰,人老脑先晕",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有过天旋地转的眩晕经历,西医查不出毛病,吃西药又怕伤肝,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药方里藏着大智慧,今天我就带大家认识5个调理眩晕的经典中药方,都是经过千年验证的真本事。

半夏白术天麻汤——痰湿型眩晕的克星 这个方子堪称眩晕调理的"明星配方",特别适合那些整天头昏沉沉、舌苔厚腻的朋友,就像厨房下水道被油垢堵住一样,身体里的痰湿堵在清阳上升的通道,脑袋自然就晕乎乎的。

【核心成员】 半夏10g(化痰高手) 白术15g(健脾祛湿) 天麻12g(息风止眩) 茯苓15g(利水渗湿) 陈皮6g(理气化痰) 甘草3g(调和诸药)

【适用人群】 • 早上起床头晕加重 • 阴雨天症状明显 • 伴有胸闷恶心 • 舌头像涂了一层白霜

记得去年邻居王阿姨,每次下雨前都晕得扶墙走,喝了两周这个方子,现在天天在小区跳广场舞,不过要注意,脾胃特别虚寒的人要慎用,最好找大夫把过脉再喝。

天麻钩藤饮——肝阳上亢的灭火器 有些朋友一生气就头晕,血压蹭蹭往上涨,这种属于肝阳上亢型,想象锅里的水烧开了往外冒,肝火带着气血往上冲,脑袋能不晕吗?这个方子就是给嚣张的肝阳套个笼头。

【黄金搭档】 天麻9g(平肝潜阳) 钩藤12g(清热平肝) 石决明15g(镇肝熄风) 栀子6g(清心除烦) 黄芩9g(泻火解毒) 牛膝10g(引血下行)

【识别信号】 • 头晕伴随头痛 • 眼睛发红干涩 • 脾气暴躁易怒 • 睡觉辗转反侧

我同事小李经常加班熬夜,有次开会突然头晕目眩,喝了三副这个方子,不仅头不晕了,连口腔溃疡都好了,不过这个方子偏寒凉,胃寒的朋友可以加点生姜中和。

归脾汤——气血两虚的补给站 有些姑娘蹲下捡个东西,站起来就眼前发黑,这种属于气血不足型眩晕,就像手机电量不足会关机,大脑供血不够就会报警,归脾汤就像是给身体充话费,专门补足气血。

【补血四侠】 黄芪15g(补气升阳) 党参12g(益气生血) 当归9g(养血调经) 龙眼肉10g(补益心脾)

【加分项】 酸枣仁9g(安神助眠) 远志6g(交通心肾) 木香3g(行气醒脾)

【对症表现】 • 月经后头晕加重 • 面色苍白无华 • 稍微劳累就心慌 • 记忆力明显下降

我表姐产后总说头晕,奶水也不足,老中医开了这个方子,现在不仅能追着孩子跑,连头发都变得乌黑浓密,不过感冒发烧时千万别喝,容易闭门留寇。

左慈丸——肾精亏虚的充电宝 很多中年朋友发现,转个脖子都能引发天旋地转,这是肾精不足的信号,肾主骨生髓,骨髓造血不足,脑子就容易闹饥荒,左慈丸就像是给耳朵里的前庭神经装了个稳压器。

【六味组合】 熟地黄15g(补肾填精) 山药12g(健脾固肾) 山茱萸9g(滋养肝肾) 茯苓9g(健脾利湿) 泽泻6g(泄肾浊) 牡丹皮6g(清虚热)

【特别注意】 • 耳鸣如蝉叫 • 腰膝酸软无力 • 夜间尿频量多 • 头发早白脱落

我爸以前总说"房子转悠",吃了半个月六味地黄丸没效果,后来老中医改成左慈丸,现在天天爬山也不晕,这个方子要长期吃才见效,适合当保健品慢慢调养。

芎芷石膏汤——外感风邪的急救包 换季吹风后突然头晕头痛,这种属于外邪侵袭,就像门窗没关紧,贼风溜进屋子捣乱,这个方子专门驱赶入侵的风邪,堪比古代版"正气水"。

【驱风战队】 川芎9g(活血行气) 白芷6g(祛风止痛) 石膏15g(清热泻火) 菊花10g(散风清热) 羌活6g(解表散寒) 藁本5g(祛巅顶风)

【鉴别要点】 • 头晕伴随鼻塞流涕 • 怕风吹怕冷明显 • 颈部僵硬酸痛 • 头痛像戴紧箍咒

上个月我去草原玩,半夜被冷风吹得头疼欲裂,当地大夫开了这个方子,喝完姜汤送服,第二天又活蹦乱跳去骑马了,不过这个方子不适合长期喝,症状消失就要停。

【贴心提醒】

  1. 抓药时选道地药材,比如云南三七、四川川芎
  2. 煎药要用砂锅,大火煮沸转小火慢炖
  3. 饭前1小时服用效果最佳
  4. 连续喝3天无效要立即停药
  5. 孕妇、哺乳期慎用

这些药方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但每个人的体质就像指纹一样独特,建议先找中医师辨证,再对证下药,平时注意少熬夜、戒生冷、多梳头,配合八段锦锻炼,才能从根子上解决眩晕问题,毕竟《黄帝内经》早就说过:"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",养好身子才是硬道理!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