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里的土马长啥样?一文带你认清它的真面目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"土马"这名字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毒药,其实人家是正儿八经的中药材,前阵子我在药材市场听见两个大妈神秘兮兮地讨论"土马泡酒治风湿",愣是把摊主问得直挠头——原来这"土马"在不同地方指代的药材根本不一样!今天咱就来扒一扒中药里那些叫"土马"的玩意儿,看完这篇保准你不会再被药店老板忽悠。

"土马"到底是何方神圣?

要说这"土马"啊,就像中药材里的"张三李四",是个通用外号,在南方山区,老辈人管土茯苓叫"土马";到了西北药市,马钱子也被唤作"土马";更别说某些地区把商陆根叫做"野土马",这就好比叫"小苹果"的可能是水果摊的甜妹,也可能是广场舞大妈的艺名,具体得看上下文。

我特意问过老家开药铺的七叔,老爷子抿着茶说:"丫头,记着带'土'字的药材多半跟地下块根有关。"这话倒不假,土茯苓、马钱子、商陆都是扎在土里的狠角色,不过最常被叫做"土马"的,还得数那位长得像树根的土茯苓。

正宗"土马"的庐山真面目

去年清明回皖南老家,村后山坡上冒出一大片"鸡爪",远看像恐龙化石埋地里,七叔指着说:"喏,这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'土马'。"凑近瞧,这药材确实长得邪乎:

  • 根茎:褐色的块根扭成麻花状,表皮布满云纹般的皱纹
  • 断面:切开来雪白的木质部带着黏液,在阳光下泛着蜡光
  • 气味:新鲜时能闻到类似山药的清甜,晒干后变成特殊的"中药香"
  • 个头:大的能长到小臂粗,老药农说"三年成气候,五年算极品"

最绝的是它的藤蔓,攀岩功夫堪比爬山虎,细看藤上还带着尖刺,村里娃都晓得"碰着藤要躲三分",汁液沾皮肤会发痒,这种自带防御系统的植物,熬出的药却专治缠绵难缠的病。

为啥它被叫做"土马"?

这外号背后大有讲究,相传古时候有个樵夫腿肿如象,久治不愈,某天在山里摔进土茯苓丛,汁液渗进伤口,没想到肿竟消了,他以为是"土地爷派的神马"救命,从此"土马"名号不胫而走,虽然科学上解释是皂苷成分消炎,但这个故事倒形象地说明了它治疗风湿骨痛的本事。

老中医开方时爱用"土马配双马"的典故:土茯苓(土马)+制马钱子(番木鳖)+马鞭草,三味药联袂对付类风湿,不过可别自己乱试,这些带"马"字的药材多有毒,剂量差之毫厘就可能从良药变毒药。

真假"土马"辨别指南

前年我在某宝买"土马"打粉,结果收到的全是树根碎渣,后来才学会这几招辨真伪:

  1. 看纹理:真品表面有层鱼鳞状翘皮,假的多是光滑切片
  2. 尝味道:嚼起来先苦后回甘,劣质品只有苦涩
  3. 试密度:丢进水里沉底的是好货,浮起来的多半是掺了淀粉
  4. 验荧光:真土茯苓断面在紫外线下显淡蓝色,假货无反应

最保险还是去正经药房,记得让师傅现场切片,好的土茯苓切面能拉丝,像山药泥般黏稠不断,要是看见干巴巴的纤维断面,趁早换家店。

现代用法大揭秘

别以为"土马"只能炖黑鸦,现在年轻人开发出新玩法:

  • 泡脚:锤碎煮水,专治脚气湿痒
  • 敷脸:磨粉加蜂蜜,说是能祛闭口(但敏感肌慎试!)
  • 泡酒:配五加皮、海风藤,成了打工人缓解腰酸的秘密武器
  • 入膳:客家人拿它炖土鸡,说是"吃三次能扛过梅雨季"

不过最绝的还是我闺蜜的养生局操作——把土茯苓粉掺进咖啡里,美其名曰"中式拿铁",就冲这股子混搭劲儿,古人怕是要惊掉下巴。

那些年关于"土马"的江湖传闻

小时候常听奶奶念叨:"坟边长的土马最毒,专吸阴气。"吓得我不敢采野货,后来学医才明白,其实是土壤污染导致重金属超标,还有说法称孕妇闻不得土马味,容易流产,这倒是真的——它含有的薯蓣皂苷确实能刺激子宫。

最玄乎的是"土马认主"的说法,据说采药人进山前要拜山神,否则就算找到植株也挖不出来,我家七叔就遇到过整株卡在石缝里的土茯苓,费半天劲挖出来时根须完整得像雕花玉器,他说这是"土地爷给有缘人的赏赐"。
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,上周在健身房还看见教练给学员推荐"土马葛根片",这年头传统药材也在与时俱进,不过大家追风时千万留个心眼——毕竟《本草纲目》里写着"土茯苓忌铁器",现在满大街的不锈钢锅具,老祖宗怕是要叹气了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