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网友玩"中药梗",什么"当归(应当归)""夏枯草(下苦超)",看得我直呼这届网友太会整活,不过您知道吗?咱们老祖宗给中药起名时,早就玩起了"谐音梗""形象梗""故事梗"三件套,这些带着"梗"味的药名里,藏着一部活生生的古代生活剧。
先说几个耳熟能详的"谐音梗",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"防风",听着就像防着风吹;专治跌打损伤的"骨碎补",活脱脱是骨头碎了赶紧补;还有妇科常用药"益母草",这名字起得简直比直男表白还直接,最绝的是"蛇床子",老司机都懂的梗,古人却一本正经用来治皮肤病,这波车速属实有点快。
再来看"形象梗"界的扛把子,蒲公英那白花花的绒毛,活脱脱就是自带降落伞的种子快递员,所以得了个"蒲公英"的写实派名字,长得像鸡头的"鸡内金",其实是鸡胗里的黄金铠甲;酷似婴儿拳头的"太子参",直接被赐了皇家头衔,最逗的是"牛蒡子",这黑不溜秋的小疙瘩,硬是被想象成牛郎织女相会时用的暗器,不知道牛郎当年是不是靠这玩意儿砸中了鹊桥?
要说最有意思的还得数"故事梗",相传华佗给曹操治头痛开"曼陀罗",结果被误会下毒,这朵有毒又迷人的花从此自带传奇色彩,杜仲皮那扯不断的丝状物,愣是被附会成"夫妻恩爱"的象征,熬药时飘着的丝丝缕缕,看着确实像月老的红线,还有"淡竹叶",据说是僧人云游时用竹叶泡水解渴,结果发现能治病,随手起的名字都透着禅意。
这些带着"梗"味的中药名,其实都是古人的生活智慧,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大婶看到"车前草",立马能想到马车前的野草;老中医抓"鱼腥草"时,空气里确实飘着股腌鱼味;就连"鸭跖草"这种生僻名字,也是因为叶子真像鸭子脚掌才得名,说白了,这就是古代版的"土味取名大赏",只不过评委都是田间地头的老百姓。
现在年轻人玩梗讲究"快准狠",古人起药名却是"稳准狠",路路通"这味药,光听名字就让人想起条条大路通罗马;"王不留行"更是霸气侧漏,连帝王都拦不住它行走江湖,最绝的是"六月雪",明明叫"半夏"却偏要蹭小雪节气的热度,这营销头脑放在今天都是顶流。
不过可别小看这些"梗名",每个名字背后都是血泪教训,李时珍尝百草被毒得面如土色,张仲景试药试到头发掉光,孙思邈配药配到怀疑人生,正是这些"以身试梗"的前辈们,才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有趣又管用的中药名,下次喝中药觉得苦,想想那些年古人玩过的梗,说不定能苦中作乐呢?
对了,您知道最凡尔赛的中药名是什么吗?"金银花"啊!又是金子又是银子,偏偏人家还真有这实力,所以说古人起名时,不仅会玩梗,更藏着对生活的热爱,下次再看到中药方子里的"梗",不妨脑补下千年前那个起名的古人,说不定正在对着草药偷笑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