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听朋友说自己"上火"了,嗓子疼、长痘、便秘轮番上阵,可一吃黄连、金银花这类寒凉药就拉肚子,其实中医讲究"中病即止",很多看似需要清热的情况,用错寒凉药物反而伤身,今天给大家整理几味既能清热又不伤脾胃的中药,特别适合那些"虚火旺"又怕冷的朋友。
藏在溪边的天然抗生素——芦根 在南方长大的朋友应该不陌生,溪边芦苇丛里白白的芦根,可是退热解毒的高手,记得小时候发烧,奶奶总会挖些鲜芦根煮水,喝起来甘甜带点草腥气,喝完第二天烧就退了,它不像黄芩那样苦寒,而是通过生津止渴的方式带走热气,特别适合口干舌燥、小便发黄但又手脚冰凉的人。
厨房里的养生法宝——绿豆衣 很多人只知道喝绿豆汤解暑,其实发芽后的绿豆(也就是绿豆芽)才是真正清热不寒的好东西,清代名医王孟英就说过:"绿豆衣解暑之力胜于本豆",把绿豆开水烫过后发出短短的芽,每天嚼一把,既保留清热解毒的功效,又去掉了寒性,现在正是春夏季交替,早晚温差大,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绿豆煮粥最合适不过。
被误会的"贵族"——石斛 总有人觉得铁皮石斛是土豪才吃得起的补品,其实药店里普通的金钗石斛就很好用,这味药最妙在能一边滋阴一边清热,像长期抽烟喝酒导致的咽干口苦,或是熬夜后眼睛发红,用石斛15克煮水代茶,连续喝三天就能缓解,关键它性质平和,不会像石膏那样让人胃里发凉。
山间的止咳圣手——鱼腥草 折耳根的名声虽然两极分化,但它的确是肺热咳嗽的救星,新鲜鱼腥草凉拌着吃,或者晒干后泡水,对付黄痰、咽痛效果立竿见影,重点是它只针对肺部实热,不会像夏枯草那样把整个身体的阳气都往下压,记得要选叶子翠绿、根部泛红的嫩茎,老掉的鱼腥草寒性才会加重。
藏在菜园的万能选手——薄荷 别小看院子里那盆薄荷,它可是外感风热的应急药,摘几片叶子冲开水,盖上焖五分钟,对付感冒初起的咽喉肿痛特别管用,关键是薄荷非常聪明,热症用了能发汗解表,寒症时配上生姜又能散寒,这种双向调节的能力在中药里很少见。
树上的消食良药——余甘子 这种酸涩的果子在广东凉茶铺很常见,但其实单独使用根本不会寒凉,吃完油腻火锅后来几颗,既能清除肠胃积热,又能促进消化,它和山楂的不同在于,余甘子入肺经和脾经,对咳嗽痰多伴有口臭的情况特别有效,而且越嚼越甜,小孩子也愿意吃。
晨露中的润燥精灵——鸭跖草 住在乡下的朋友应该见过,田埂上开着蓝色小花的野草就是鸭跖草,这种随处可见的植物其实是天然的消炎药,新鲜的茎叶捣烂敷在疔疮肿毒处,干品煮水治扁桃体发炎,最关键的是它只在清晨有露水时采摘才有效,太阳一晒药性就变弱,这种顺应天时的特性让它的寒凉之性很温和。
使用这些中药时要注意,它们虽然相对平和,但也不是越多越好,比如石斛炖汤时,搭配红枣枸杞就能中和微寒;鱼腥草最好在饭后服用,避免刺激肠胃,如果症状持续超过三天,还是要找专业中医师辨证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,同样的"上火"表现可能有虚实寒热的区别。
平时保养的话,可以把这些药材组合成养生茶,比如用石斛+薄荷+余甘子,既清热又生津;芦根+绿豆衣煮水放凉后冰镇,比碳酸饮料健康百倍,记住万物皆有道理,掌握好用量和搭配,才能真正达到清热不伤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