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涎到底是咋回事?中医怎么看?
西医里,多涎可能和口腔炎症、胃病、神经调节异常有关,但中医更注重整体调理,老祖宗认为,口水多主要和“脾虚”有关,脾主运化,负责把水湿代谢出去,如果脾虚了,就像身体里的“抽水机”动力不足,水湿就会滞留,往上冒就变成口水,往下走可能变成水肿、痰多,所以啊,调理多涎的关键就是健脾祛湿。
5种中药专治多涎,便宜又管用
茯苓:健脾祛湿的“老将”
茯苓这味药可太常见了,它性味甘平,既能健脾又能利湿,简直是脾虚多涎的“标配”,如果你经常觉得嘴里黏糊糊的、舌苔厚腻,多半是湿气重,这时候用茯苓煮粥、泡茶都行,比如经典的四神汤(茯苓+山药+莲子+芡实),每周喝个两三回,坚持一个月,口水多的情况会明显改善。
小贴士:茯苓粉可以直接冲水喝,懒人福音!但体质偏干的人(比如大便干燥)少吃,以免太利湿伤阴。
白术:脾虚救星,止涎利器
白术和茯苓有点像,但白术更偏向补脾益气,适合那种明明没吃辣却总反酸、肚子胀、口水多的人,这类人通常舌头边缘有齿痕,肌肉松软(尤其是肚子松垮垮),白术搭配陈皮煮水,既能健脾又能燥湿,喝完肚子暖乎乎的,口水也会少很多。
注意:白术有点温燥,容易上火的人(比如口腔溃疡、便秘)可以加点麦冬中和。
益智仁:专治“口水痨”
这名字听起来就接地气!益智仁性温,能温脾固涎,尤其适合小孩流口水或者老人唾液分泌过多的情况,以前老家有个偏方,用益智仁捣碎泡水,每天给小孩喝一点,据说效果杠杠的,不过现在更多人喜欢拿它炖汤,比如益智仁炖猪肚,既美味又调理脾胃。
砂仁:口臭+多涎双重杀手
如果你不仅口水多,还伴随口臭、打嗝有腐臭味,大概率是脾胃湿热,砂仁能化湿行气,尤其适合这种“黏糊糊”的体质,平时做饭时放几颗砂仁当调料,或者直接用砂仁泡茶,既能清新口气,又能减少口水分泌。
苍术:湿气重的“烘干机”
苍术比茯苓更猛,属于燥湿界扛把子,适合舌苔白厚、身体困重、口水黏稠的人,不过它味道有点冲,一般人受不了直接喝,建议用来泡脚或者煮水熏蒸,通过皮肤吸收祛湿气,间接缓解多涎问题。
对症食疗方,轻松告别“口水侠”
光吃药不行,还得靠吃!以下几个食疗方亲测有效,记得收藏:
- 山药薏米粥:山药补脾,薏米祛湿,两者熬粥早晚喝,特别适合脾虚湿盛引起的多涎。
- 生姜红茶:生姜片泡红茶,暖胃驱寒,对受凉后口水增多特别管用。
- 炒白扁豆:每天嚼一把炒过的白扁豆,健脾胃还消暑湿,夏天流口水的必备零食!
生活习惯调整,双管齐下才彻底
中药再灵,也怕你一边补一边作,想彻底告别多涎,这几件事得注意:
- 少吃生冷:冰饮料、凉水果、刺身……这些通通伤脾,越吃口水越多!
- 饭后别瘫:吃完饭就躺,胃酸反流更容易刺激口水分泌,站起来溜达10分钟。
- 情绪稳定:压力大、焦虑也会影响脾胃功能,没事多按按足三里穴(膝盖下3寸)。
划重点:对症用药+长期调理
多涎不是一天形成的,调理也别指望速成,如果是偶尔紧张导致的流口水,不用太慌;但长期反复,甚至影响生活,建议先找中医辨证,再针对性用药。健脾祛湿是核心,别盲目跟风买药,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!
最后唠叨一句:中药虽好,但别自己乱搭方子,尤其是孕妇、小孩,一定要问过医生再喝!好啦,今天分享到这儿,希望这篇能帮到被多涎困扰的你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