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中药古籍到诺贝尔奖,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传奇之路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您知道吗?2015年那个震惊世界的医学奖,咱们中国人自己捧回了!"每当聊起中医药话题,总绕不开一个名字——屠呦呦,这位戴着眼镜、说话带着江南软糯口音的老太太,用一株小草改写了世界医学史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,她到底是怎么从《肘后备急方》里挖出"救命仙草"的。

古籍里的"密码本" 那年北京正赶上"文革"最动荡的时期,39岁的屠呦呦被安排到"523抗疟项目",当时实验室里堆着成山的中药典籍,她像寻宝似的翻遍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,最后在东晋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里划了重点:"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"。

现在的小年轻可能觉得奇怪:中药不都该煎煮吗?但古人偏偏写着"绞汁",屠呦呦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,试遍了高温提取、低温萃取,结果全失败了,直到有一天,实验员小徐突然想起:"哎,葛洪说的'绞汁'是不是直接榨汁啊?"这才开窍——原来青蒿素怕高温,普通煎药方式全把有效成分毁了!

实验室里的"长征路" 要说这研究过程,简直比侦探破案还曲折,1971年到1972年,屠呦呦团队愣是筛了2000多个中药方子,做了380多次动物实验,那时候没有精密仪器,她们就拿着竹簸箕筛药渣,用体温计测反应温度,最苦的是试药阶段,屠呦呦自己带头吃提取物,没过几天就肝中毒,脸色蜡黄还坚持记录数据。

转机出现在1972年的深秋,云南曲靖的野生黄花蒿被送到实验室,这次终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疟原虫抑制效果,但新问题接踵而来:提取物毒性太大!她们又开始玩"分子拼图",把青蒿素提纯到99.9%的纯度,当白色晶体在试管里闪着微光时,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——这玩意儿对疟原虫的杀伤力是奎宁的65倍!

改变世界的"中国礼物" 1973年,青蒿素首次用于越南战场,3天退烧的奇迹让外国医生惊掉下巴,但真正震撼全球的,是2004年WHO的统计数据:青蒿素类药物每年挽救非洲30万条人命,有个塞拉利昂的护士说过:"以前我们看着孩子死在怀里,现在看着他们活蹦乱跳地出院。"

不过咱们得说实话,青蒿素的国际化之路也不容易,西方药企曾质疑"中药不科学",直到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词写着:"屠呦呦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了古老中医的智慧",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现场,瑞典国王亲自给屠呦呦戴奖牌时说:"这是给整个文明传统的致敬。"

老字号的新玩法 您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?现在青蒿素玩出了新花样!广西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员发现,它不仅能治疟疾,对红斑狼疮、肿瘤也有辅助疗效,更绝的是云南那边用转基因技术,让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飙升到原来的10倍,就连屠呦呦团队都在研发"青蒿素雾化吸入剂",据说能秒杀耐药疟原虫。

但老太太自己倒是清醒得很,88岁那年接受采访时说:"青蒿素只是中医药宝库的一粒珍珠,还有更多宝贝等着挖掘。"这话听着耳熟?《本草纲目》可是收载了1892种药物呢!

留给未来的思考题 最近总有人争论"中医该不该现代化",看看屠呦呦的经历就明白:她既没丢开古籍,也没拒绝现代科技,当年用乙醚冷萃法提取青蒿素,现在用大数据分析中药配伍,这才是聪明做法,就像她说的:"传统不是包袱,而是还没拆封的宝藏。"

现在全球每年仍有2亿疟疾患者,青蒿素抗药性又成了新课题,但有意思的是,屠呦呦团队最近在《细胞》期刊发表新研究:发现青蒿素激活免疫细胞的新机制,看来这场跨越千年的"中药保卫战",咱们还能打出更多漂亮仗!

后记:前些天路过北京东直门中医院,看见药房里摆着青蒿制剂,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潮湿的实验室,从《肘后备急方》到《自然》杂志封面,从"绞取汁"到冷冻干燥技术,屠呦呦们用半生光阴证明:老祖宗留下的智慧,永远值得我们弯腰拾珍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