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些奇奇怪怪的"古法情药"广告,什么妃子专用、御医秘传说得天花乱坠,作为研究古代文化的老饕,今天就带大家拨开香炉烟雾,看看真实历史里那些被神话的催情中药到底藏着哪些门道。
宫廷剧里的"神药"都是正经药
前阵子热播的宫斗剧里,娘娘们动不动掏出绣着鸳鸯的香囊,说是西域进贡的媚药,其实翻遍《千金方》《本草纲目》这些正经医典,压根找不到写着"催情"二字的药方,倒是发现个有趣现象——古人调理夫妻生活的药方,十有八九都打着"补肝肾""益气血"的旗号。
就拿武则天宠幸的莲花六郎来说,《旧唐书》记载他常年服用的"颤声丸",不过是鹿茸配人参的壮阳方子,这类药现在看就是普通滋补品,搁在当年却是权贵圈公开的秘密,就像现在的保健品广告,换个鎏金包装就能卖上百倍价钱。
本草纲目里的"情趣密码"
要说最接近催情概念的,当属那些能调动人体阳气的药材,神农本草经》里提到的淫羊藿,名字听着像荤段子,实际是治疗风湿骨痛的常用药,老中医都知道,这味药能强筋骨,至于坊间流传的"助兴"功效,大概和吃辣椒上火是同款原理。
还有影视剧里出镜率超高的合欢花,《甄嬛传》里安陵容喝的那碗"坐胎药"就掺了这东西,实际上人家在中药铺里就是个安神解郁的乖宝宝,顶多算朵会开花的"褪黑素",倒是有些游医术士会把当归、肉苁蓉这些补血药材吹成房中秘术,跟现在微商卖阿胶糕说能美容养颜是一个套路。
春宫图里的药膳哲学
翻过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清代膳食档案,发现皇帝们的"能量餐"挺实在,比如乾隆爷最爱的鹿血羹,本质就是动物性蛋白补充剂;慈禧喝的珍珠茶汤,主要功能是滋阴养颜,真正涉及情志调理的,反倒是些看着普通的药膳——用枸杞红枣煮个甜汤,拿山药炖锅鸡汤,这些家常菜才是古人理解的"阴阳调和"。
倒是民间青楼瓦舍里流传着些土方子,《金瓶梅》里潘金莲给西门庆下的那杯"葡萄酿",其实就是柿子拌白酒的土制醉药,这种偏方要是放在现在,估计得被科普博主骂上热搜:"酒精伤身不懂吗?"
现代视角看古代情药
前几年有科研机构做过实验,把传说中的各种"媚药"成分挨个检测,结果发现多数药材的作用和吃块巧克力差不多,真正能影响荷尔蒙的,其实是心理暗示作用,就像情人节送朵玫瑰能营造氛围,古人用犀角雕个香囊也是同样道理。
不过话说回来,古代那些"补肾壮阳"的方子确实蕴含养生智慧,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许多所谓情药成分含有锌、维生素E等微量元素,长期服用确实能改善体质,只是当年权贵们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,硬是把这些温补药材当成了伟哥来使。
博物馆里的风月残卷
要真想找古代情药的痕迹,还得去中医药馆看那些褪色的药方笺,苏州博物馆藏的明代手抄本里,记载着用沉香木雕刻的同心结,说是能"通七窍安魂魄",仔细琢磨才明白,这哪是什么春药,分明是古代版的情侣香水——靠芬芳气味缓解紧张情绪罢了。
最逗的是看到份清末妓院账本,上面记着"灯心草三钱,红烛一支"的开销,敢情古人制造氛围组的经费,全花在这些无关药效的小物件上了,想想也挺浪漫,毕竟比起化学合成的药剂,蜡烛微光下的眉眼含情才是真正动人的春药。
写完这些突然想起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序言里写的那句话:"夫药者,治病之谓也,非养性求仙之具。"古人尚知药石非万能,咱们看热闹之余,倒该学学这份清醒,下次再看见"祖传情药"的广告,不妨笑着回一句:"您这配方,《饮膳正要》里早写过啦!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