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很多小伙伴一不留神就着凉了,尤其是肺部特别容易"中招",老是咳嗽、喉咙发痒、白色痰液多,白天还好一到晚上就加重,其实这些都是肺受寒的典型表现,今天咱们不聊西药,专门讲讲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方子,既能暖肺驱寒又不伤身体,收藏起来绝对实用!
肺受寒到底是咋回事?
很多朋友分不清普通感冒和肺受寒的区别,当寒气直接钻进呼吸道,就像往热锅里浇了盆冷水,肺部的阳气被压制,就会出现这些症状:
- 咳嗽声音重,感觉从胸腔深处咳上来
- 痰液清稀像水泡,有时带点白沫
- 遇冷风咳嗽加重,暖和点反而缓解
- 可能伴随鼻塞流清涕,后背发凉
这时候如果硬扛着不调理,寒气可能在体内扎根,发展成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哮喘,所以老话说"肺寒不除,百病丛生"真不是吓唬人的。
中医对付肺寒的绝招
中药调理讲究"温肺散寒",就像给肺部盖上温暖的小被子,这里给大家整理了5个经典方子,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:
小青龙汤——千年祛寒经典方
组成:麻黄6g、桂枝9g、干姜6g、细辛3g、五味子6g、白芍9g、半夏9g、甘草6g
适合人群:咳嗽带喘,痰液稀薄像水一样,怕冷明显的人
案例:邻居王叔去年冬天淋雨后咳嗽半个月,医院拍片说肺纹理增粗,喝了3副小青龙汤就好了,特别注意细辛一定要用蜂蜜炙过的,不然容易麻舌头。
桂枝加厚朴杏子汤——虚寒咳嗽救星
组成:桂枝9g、白芍9g、生姜3片、大枣5颗、厚朴6g、杏仁6g、甘草6g
适合人群:平时体质偏虚,受凉后咳嗽带喘,胸口闷闷的人
妙用:这个方子特别适合上班族,煎药时加几颗红枣,喝完胃里暖暖的,如果是女性经期受凉咳嗽,加点红糖效果更好。
三拗汤——懒人必备极简方
组成:麻黄6g、杏仁9g、甘草3g(没错,就这三味药)
适合人群:刚受寒不久,只有咳嗽没有其他症状的急性期
用法:药材直接放保温杯用开水焖泡,当茶饮用,注意麻黄发汗力强,喝到微微冒汗就要停,避免出汗太多伤津液。
紫苏饮——厨房里的止咳方
组成:紫苏叶9g、陈皮6g、生姜3片、红糖适量
适合人群:吹空调受凉后轻微咳嗽,伴有恶心想吐的感觉
煮法:所有材料煮沸5分钟,临睡前喝效果最好,紫苏叶药店都有卖,实在不行在小区花坛摘几片也能应急。
理肺散寒膏——慢性病调理首选
组成:黄芪15g、党参10g、白术9g、防风6g、款冬花9g、紫菀9g、蜂蜜200g
适合人群:每年冬天必犯的老慢支,怕风怕冷体质
贴士:这个方子要连喝一个月,建议做成膏方每天早晚一勺,某宝买现成的中成药"玉屏风颗粒"搭配"蜜炼川贝枇杷膏"也能达到类似效果。
中药见效慢?这些技巧要知道
总听人说中药不管用,其实是没掌握正确打开方式,分享几个提速秘诀:
- 喝药前含姜片:舌下含薄姜片5分钟再服药,能抑制恶心还能增强药效
- 配合热敷:喝药后用热水袋敷背部肺俞穴(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)
- 忌口很重要:治疗期间杜绝冰淇淋、西瓜、苦瓜等寒凉食物,炒菜多放姜蒜
- 时辰有讲究:早上7-9点(辰时)喝药效果最佳,此时肺经当令
预防肺寒的日常妙招
治未病才是中医治本之道,这几个习惯能帮你把寒气挡在体外:
- 呼吸锻炼:每天早晚用鼻子深吸气5秒,憋住3秒,慢慢用嘴呼出,重复10次
- 食补配方:山药排骨汤+胡椒调味,每周喝2次,健脾胃还能温补肺气
- 穴位按摩:没事按揉合谷穴(虎口处)、列缺穴(手腕内侧),每个穴位3分钟
- 穿衣法则:重点保护三个部位——颈后大椎穴、前胸膻中穴、肚脐神阙穴
特别提醒:如果咳嗽超过两周不见好,或者出现黄痰、发热等症状,赶紧去医院查血常规和胸片,该用抗生素时别硬扛,中药调理最适合发病初期和慢性养护阶段,中西医结合才能事半功倍。
最后送大家一句养生口诀:"肺寒不可怕,温煦是关键,药食同调理,正气存其间",转发给身边容易咳嗽的朋友吧,这个冬天让我们一起暖洋洋地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