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传承,让千万人受益!南沙参中药世家的坚守与创新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老板,给我来两罐你们家的枇杷膏!"清晨七点,南沙参中药铺的老木门刚推开,隔壁早餐店的王婶就端着保温盒进来了,这场景在岭南巷已经上演了三代人,柜台后掌勺的周老爷子总会笑着应声:"还是用今年新采的南沙参熬的,您母亲咳嗽可得盯着她每天喝......"

藏在骑楼里的百年密码 在手机导航都找不到精准位置的岭南巷深处,青砖墙上"南沙参中药世家"的鎏金匾额已褪成温润的铜色,九十三岁的周伯正坐在檀木秤架前,枯瘦的手指捏着银边眼镜,对着阳光仔细校对新晒的陈皮,这位不说话时像尊石佛的老人,却是方圆百里最活的"中药活字典"。

"我太爷爷挑着担子卖草药那会儿,就在怀表盖里刻下了'宁毁家当不舍药方'七个字。"周伯摩挲着玻璃柜里泛黄的手抄本,那是用蝇头小楷记录的二十八代秘方,抗战时期,他祖父把药方缝进裤腰游过珠江;文革期间,父亲用蜡封将古籍藏在祠堂砖缝里——这些故事比任何广告都更能打动街坊。

灶台上的千年智慧 后院三口紫铜锅从未熄火,蒸汽裹着当归香漫过雕花窗棂,第三代传人周明辉正指导学徒切制南沙参,刀刃与砧板碰撞的节奏像在敲中药木鱼:"斜刀三十度,去芦留参,这可是老祖宗试了九十九次才定下的规矩。"

墙角竹匾里的道地药材才是镇店之宝:广西瑶山的罗汉果带着晨露,新会陈皮泛起油光,而主角南沙参必须选冬至前后采挖的三年生参,老周家有个怪脾气——宁愿涨价也不改用便宜药材,去年有个药材商开着奔驰来收南沙参,被周伯拿着戥子敲着柜台撵了出去。

老药罐撞上智能时代 别看周伯整天抱着水烟筒,微信头像却是Q版人参娃娃,疫情期间,海外华侨群里疯抢的"抗疫茶包",正是他家祖传配方改良的,第五代传人周晓雯在电商仓库里忙得脚不沾地,直播镜头前却能把《神农本草经》讲成评书:"姐妹们看这南沙参的横纹,像不像给肺脏按摩的波浪线?"

实验室里,恒温箱藏着秘密武器: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纯的参芪口服液,正在申请国家专利,但最让老药师们服气的是,周家坚持所有新品都要先经过百位老顾客试吃,上个月推出的五指毛桃薏米茶,配方调整了十七版,就因为王婶说喝完有点上火。

巷子里的江湖规矩 每天下午三点,骑楼下的酸枝圆桌准时摆出免费凉茶,穿西装的白领和趿拖鞋的阿伯挨着坐,话题从股票跌了聊到孙子积食,周家有个雷打不动的规矩:问诊抓药分文不取,但要是拿自家药去别处炫耀,下次进门就得听周伯拐着弯骂人。

最近中医药局来的调研员发现个怪现象:周家药铺没有价目表,原来百年来都是看人下菜,学生党抓感冒药只收成本价,开豪车来买野山参的,收银台会自动多出个"古法炮制费",这份市井智慧,可比MBA教材实在多了。

参须连着的根脉 清明祭祖那天,二十岁的周雨桐在祖坟前烧掉了网购的假药材样品,这个学药剂的海归姑娘,如今天天缠着曾祖父问"为什么南沙参与北沙参不能混用",老宅天井里,无人机航拍正在进行中的中药材基因库项目,琉璃瓦上反射的阳光,正好照在神龛上"仁心传世"的斑驳匾额。

夜幕降临时,周家药铺的灯笼亮起暖黄色的光晕,快递小哥送来海外订单时,周伯正教重孙认识七星瓢虫——这种虫子爱啃南沙参叶子,恰好成了天然质检员,从扁担箩筐到跨境冷链,变的只是载药的工具,不变的是参须般牵绊着几代人的那份执念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