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张,我家种的金银花今年又丰收了,你上次说的那个收药材的老板还收吗?"清晨六点,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的王大姐正蹲在自家院坝里翻晒药材,手机里传来收购商老张爽朗的笑声:"收!你赶集天把货拖到港虹批发市场东门,我介绍老陈给你,他给的价格比去年高两成!"
这样的对话在宜昌的中药材产区每天都在发生,作为湖北道地药材主产区,宜昌每年中药材产量超过8万吨,从高山云雾中的苍术、独活,到江畔田间的栀子、菊花,总有不少种植户在为"卖药难"发愁,其实只要找对门道,宜昌的中药材收购渠道多得很实在。
药企大门常打开 订单农业最省心 走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,远远就能闻到甘草与黄芪的药香,人福药业、三峡制药这些本地药企的采购部永远敞开着,去年秋天,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刘师傅拉着三吨牛膝直奔三峡制药,"人家车间主任现场验货,水分超标1%都不收,但价格比贩子给的高3毛钱",不过药企收购标准严格,得提前打听清楚当年采购计划,像采花毛尖茶厂每年春季固定收菊花,宜都的土老憨工厂专收橙皮。
农贸市场藏乾坤 行家看门道 港虹批发市场凌晨四点的热闹场景,老宜昌人都懂,东门手扶梯旁常年蹲着十几个药材贩子,竹筐里堆着当归、党参,摊位上摆着"现款现货"的牌子,行家都知道,穿解放鞋的是药商,穿皮鞋的是药企采购,想卖高价就得学着老邓的样子——他把杜仲剥皮后用棕叶捆成小把,品相好得让广东客商当场加价200块,不过这里讲究"早鸟有虫吃",上午十点后鲜货就掉价了。
合作社里抱团暖 统购统销有保障 在秭归县郭家坝镇,鑫农合作社的仓库堆满了打包好的玄参,社长老李掏出手机展示订单:"我们联合周边六个村,跟九州通签了保底收购协议,每公斤比市场价高5毛",这种合作社模式在宜昌越来越普遍,五峰的柴胡合作社、长阳的黄连协会,不仅提供种苗技术,还能组织车队直送药企,去年遇上暴雨,正是合作社联系冷藏车紧急转运,避免了三十吨白术烂在地里。
线上平台新玩法 直播带货也疯狂 别以为只有年轻人才玩抖音,在宜昌,60岁的陈大爷现在是快手"神农本草"账号的主播,每天下午三点,他都会举着刚挖的七叶一枝花做直播:"家人们看这个根须,野生的!昨天某宝药房出价800..."现在通过淘宝、拼多多开店的药农越来越多,但要注意拍摄技巧——用白瓷盘当背景显色泽,淋点晨露增新鲜,评论区及时回复才能避免差评。
避坑指南记心间
- 验货潜规则:药商摸药材手感比称重还准,枝江李老板有次捏了把陈皮直接甩出句"烘干机温度不够",原来合格陈皮要能发出清脆的"沙沙"声。
- 砍价有门道:见到收购商别急着亮底牌,宜都的老周就爱先聊天气再谈价钱,"今年雨水多啊,您看这茯苓是不是该给个辛苦钱?"往往能多赚五块钱。
- 合同藏猫腻:某些收购商合同里写"二等品",结果用一等品标准压价,远安的赵大姐现在坚持要注明"按2023版药典标准分级"。
站在宜昌市中药材交易中心顶楼望去,长江货运码头的吊机正在装卸装满纸箱的货轮,这些印着"蕲艾""川明参"的包装箱,有的将出现在同仁堂柜台,有的会漂洋过海去东南亚,正如做了二十年药材经纪的老周所说:"在宜昌,只要你种得出好药,就不愁找不到识货的买家。"下个月,当神农架的积雪开始消融,新的寻药故事又要在长江之滨上演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