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让人心惊胆战,隔壁工位的小王连着打了三天喷嚏,昨天终于扛不住请假回家,没想到今早他红光满面地回来,神秘兮兮地说:"喝了我妈煮的桂枝汤,发汗后浑身轻松!"这让我想起中医里这位"退烧高手"的神奇之处。
要说认识桂枝,还是得从三年前那个寒夜说起,当时我刚接手家里的中药店,正碰上邻居张婶抱着发烧的孙子来敲门,孩子烧到39度,额头滚烫却手脚冰凉,西药退烧药吃了不见好,张婶急得直抹眼泪,我翻出药柜里的桂枝,配上芍药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,照着古方现熬了副桂枝汤,没想到两碗汤下肚,孩子出了身透汗,体温竟慢慢降下来了。
这事让我对桂枝上了心,别看它只是肉桂树的嫩枝,在中医眼里可是个"多面手",老中医常说"桂枝通阳化气",就像给身体装了个智能空调,风寒感冒时,它能带着药力直达体表,把入侵的寒邪赶出去,关节冷痛的病人,用它煮水泡脚,热气从脚底往上窜,整个人都暖洋洋的。
最有意思的是配伍变化,单用桂枝泡水,适合轻微受凉鼻塞;配上白芍就成了经典的桂枝汤,专门对付"半表半里"的反复发热;要是加上附子,就能温暖深层的寒湿,特别适合宫寒痛经的姑娘,去年有个顾客总说膝盖像灌了冰水,我让他用桂枝加艾叶煎汤熏洗,半个月后就见好转。
不过这味药也有讲究,有次给上火严重的同事推荐桂枝,结果人家喝完反而口腔溃疡,这才想起医书上说的"阴虚阳盛者慎用",现在每次开方都会多问一句:平时是不是特别怕热?嘴巴干不干?舌苔黄不黄?这些细节都是用药的"指南针"。
最近发现年轻人开始流行"养生茶",有人把桂枝和陈皮、山楂一起泡水,这样搭配倒是聪明,既能温通经络,又能消食导滞,不过要提醒的是,桂枝毕竟偏温,体质燥热的朋友喝一两天就得停,别像追剧似的天天喝。
前几天整理药柜,发现桂枝居然分了好几种,产自广西的"广桂枝"香气浓郁,适合解表发汗;云南的"滇桂枝"枝条细长,更擅长疏通经络,老师傅教我摸枝条软硬:太干的药效不足,太潮的容易发霉,要选那种摸着微润不扎手的。
现在每当路过中药房,总能看见年轻人指着桂枝问东问西,有个戴眼镜的姑娘说要治空调病,我教她用桂枝5克、薄荷3克煮水代茶饮,看着她恍然大悟的样子,突然觉得这味两千年前的中药,正在以新的方式守护着现代人的健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