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用发汗用那些中药?这些天然方子让你轻松排寒气!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不少朋友都中了招,前两天隔壁王婶来找我,说自家小子发烧浑身发冷,想刮痧又怕孩子受不了,问我有没有温和点的发汗方法,这才让我想起老辈人传下来的中药发汗智慧,今天就好好唠唠这些藏在厨房角落里的"退烧高手"。

要说最接地气的发汗中药,生姜绝对排第一位,记得小时候淋雨回家,奶奶总会切几片姜加红糖煮水,这法子看着简单却大有讲究,生姜性温味辣,能顺着毛孔把寒气往外推,要是嫌姜茶辣嗓子,可以学广东人煲姜醋蛋,酸酸甜甜连小孩子都爱喝,不过要提醒一句,烂姜可千万别用,变质的姜会产生有害物质,反而伤身。

葱白也是个隐藏高手,特别是大葱靠近根部的那截白白的部分,去年流感高发期,我们小区张阿姨就支过一招:把带须的葱白切碎,加清水煮到水泛青绿色,趁热喝下去再捂被子,她说这叫"青龙汤",专治风寒引起的怕冷发抖,不过葱白偏燥,喝完记得多喝水,免得喉咙干痒。

说到紫苏估计很多人不熟悉,但说起煮鱼去腥用的叶子就容易了,其实新鲜紫苏叶泡水擦身效果特别好,特别适合不爱吃药的小朋友,我家小侄女上次着凉,我用紫苏叶煮的水给她擦手脚心,没多会儿就看见鼻尖冒细汗了,要是找不到鲜叶,药房买的干紫苏也可以,不过得提前泡半小时才能激发药性。

桂枝这味药可能听着陌生,但说过肉桂大家就懂了,它们是同属植物的不同部位,桂枝擅长疏通经络,记得有次爬山着凉,后脖颈僵得像铁板,老中医让我用桂枝+葛根煮水热敷,那股带着淡淡甘甜的药香特别舒服,敷完感觉有股暖流顺着脊椎往上走,当天就把寒气逼出来了。

厨房里还有位"沉默将军"——花椒,别小看这小小的红壳子,它可是温中散寒的行家,我妈每到冬天就喜欢用花椒水给我爸泡脚,说是能引火归元,有次我试着把花椒和红糖一起煮,没想到意外地好喝,就像升级版的姜茶,特别适合胃寒又怕辣的朋友。

艾叶大家都熟悉吧?端午节挂门楣的艾草晒干就是艾叶,这玩意儿不仅能艾灸,煮水洗澡更是一绝,上个月我表姐产后受风,身上起了好多鸡皮疙瘩,用艾叶水泡完澡,皮肤马上变得透红,像每个毛孔都在呼吸,不过艾叶味道较重,泡完记得通风,不然满屋子都是中草药香。

防风这名字取得妙,专门对付"见风就犯"的毛病,有年春天带爸妈去郊游,遇上大风天,晚上爸爸就开始头痛项强,幸好随身带了防风,煮水代茶饮,第二天起来就说脖子松快多了,这药性平和得很,老人小孩都能用,但阴虚火旺的人要少喝。

薄荷虽然是凉性的,但配上温热的药材就能变成发汗利器,我试过用薄荷叶+生姜+红糖煮"冰火三重奏",喝下去先是清凉醒脑,接着姜辣暖胃,最后红糖甜润收尾,三层感受特别奇妙,不过薄荷容易挥发,煮的时间别超过五分钟,否则有效成分就跑光了。

陈皮放在这里可能有人纳闷,其实它是个"和事佬",当发汗药物太猛时,加点陈皮既能调和药性,又能理气化痰,像我这种痰湿体质,每次用生姜葱白汤都会加两片陈皮,这样就不会出现胸闷恶心的情况,不过新会陈皮效果最好,普通的橘子皮晒干也能凑合用。

最后说个特别的——淡豆豉,这东西看起来像发霉的黄豆,其实是发酵过的药材,去年暑热感冒,整个人昏昏沉沉,中医开了个"葱豉汤",就是把葱白和淡豆豉煮水,喝下去没多久就开始微微冒汗,脑袋立马清醒大半,不过豆豉有股独特的酱香味,不喜欢的可以加点紫苏叶掩盖味道。

讲了这么多药材,关键是要会搭配,如果是单纯受凉,生姜红糖水就够;要是兼有咳嗽,可以加杏仁;肌肉酸痛加葛根;肠胃不适配陈皮,但千万记住,发汗不是越多越好,衣服潮了就要换,擦干身体再吹风扇,孕妇、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要慎用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。

说到底,这些中药偏方更像是居家应急的小工具,轻微受寒时用用挺方便,但真要发烧超过38.5度,还是得去医院,咱们祖辈传下来的智慧虽好,也要结合现代医学才安心,下次家里再备药箱,不妨放几样这些"草根英雄",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呢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