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总感觉身体像裹了层湿棉被,早上起床眼皮发沉,舌头边缘还留着牙印,老中医摸了摸我的脉象直摇头:"体内湿气太重,得用点棕皮中药调理调理",这让我突然想起晾在阳台角落的那捆棕毛,没想到这不起眼的东西竟是药典里记载的"除湿高手"。
藏在棕毛里的千年智慧
很多人不知道,中药材里的"棕皮"可不是普通的棕榈叶,老药工指着晒场上的陈年棕毛说:"这是棕榈科植物干燥的叶鞘纤维,入药要用三年以上的老棕,药效才够劲",翻开《本草纲目》,李时珍早就记载它"涩肠止泻,止血收敛",岭南地区的阿婆们更是把棕皮茶当家常便饭。
去年去贵州采风,看见苗寨姑娘用棕丝缝香囊,她们笑着说:"棕皮驱瘴气最灵验,五月端午挂在门口,蚊虫都不敢近身",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粽叶的清香、蓑衣的防潮,都是棕皮与生俱来的本事。
现代人的亚健康救星
现在人久坐办公室,十有八九被湿气困扰,我按老师傅教的方法煮过棕皮水:取30克洗净的陈棕皮,加两碗清水文火煎半小时,汤色如红茶般透亮,连喝三天,原本胀气的肠胃竟舒缓许多,有个快递小哥跟我反馈,他每天喝这个代替奶茶,三个月后膝盖积液奇迹般消退。
不过要提醒的是,棕皮性温涩,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,记得邻居王叔用鲜棕皮泡酒治风湿,结果半夜鼻血直流——新鲜棕皮鞣酸含量高,必须炮制后才能用。
厨房里的养生魔法
别以为棕皮只能煎药,巧手主妇早把它玩出花,广东靓汤里常放褐黑的棕皮块,和薏米、赤小豆炖出浓郁的湿气汤,我试过用棕皮煮盐水鹅,腥味全无还带着淡淡木香,最绝的是潮汕婆婆的秘方:棕皮晒干磨粉,掺在糯米粉里做粿,Q弹不粘牙。
上个月整理药柜,发现母亲保存的棕皮药包,粗布口袋里装着炒过的棕丝、艾叶和粗盐,微波炉加热两分钟,敷在肩颈比膏药还管用,这种土法子治好了我伏案工作的富贵包,现在成了办公室同事争相借用的"理疗神器"。
都市人的天然保健品
现在药店卖的棕皮制品越来越精致,认识个海归博士,专门开发棕皮提取物胶囊,说是检测出富含类黄酮和多酚物质,但我个人还是偏爱原始的用法,就像老家屋檐下悬挂的棕帚,定期扫扫经络,比任何补品都实在。
前几天暴雨天,翻出祖传的棕绷子床,老木匠说这上面的棕绳能吸湿发热,果然躺上去十分钟,寒湿腿疼就缓解了,看来老祖宗留下的宝贝,永远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窗外又开始飘雨,看着阳台上成捆的棕皮,突然觉得它们像忠诚的卫士,在这个抗生素泛滥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这些带着阳光味道的自然馈赠,下次湿气缠身时,不妨试试这味朴实无华的中药,毕竟老话说得好:"千金难买六月棕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