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深山藏药香,中药材种植如何铺就致富路?

一归堂 2025-04-26 科普健康 1604 0
A⁺AA⁻

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处,陇原大地的褶皱里藏着个"绿色银行",这里年日照超2000小时,昼夜温差大得像坐过山车,黄河水与雪山融泉交织成天然灌溉网,要说上天赏饭吃,甘肃这方水土怕是揣着本"中药种植秘籍"——全国360多种中药材,有276种在这扎了根,当归、黄芪、党参、大黄这些响当当的道地药材,硬是把黄土地变成了"千年药乡"。

靠山吃山的长算盘

在定西岷县的二阴山区,老药农李大爷蹲在地埂上扒拉着当归苗,"这玩意儿金贵,得长在海拔2000米上下,既怕涝又怕旱",他脚边黑油油的土壤里掺着腐熟的牛羊粪,这是祖辈传下的"秘方",甘肃人种药不靠蛮劲,全凭"三分种七分养"的精细——陇南的半夏要在玉米底下套种,像伺候孩子般遮阴浇水;河西走廊的肉苁蓉玩起"寄生游戏",靠着红柳根系悄悄长大。

这些年政府带着专家团队扎进山沟沟,测土配方比中医开方还讲究,张掖小满镇的制种基地里,无人机背着高光谱相机给甘草田"号脉",手机APP随时推送施肥提醒,老把式们嘴上说着"土法子够使",手里却悄悄记下墒情监测仪的数据,毕竟亩产多两百斤,账本上就是实打实的增收。

道地药材的"身份证"

走进陇西中药材交易中心,空气里飘着混合药香,摊主老王掀开麻袋,当归切片像琥珀般透亮,"瞧这油性,捏着软乎又不粘手",甘肃人认死理:黄芪要数"芪"字辈的,皮黄芯绵甜;党参须带"蚯蚓头",嚼着回甘不带渣,这些挑剔的标准,倒逼着种植户把功夫做到家。

如今地里竖起了二维码"身份证",扫码就能看见种子哪年播、农药用多少,漳县新联村的合作社玩起了"私人定制",城里药店下单就要特定坡度的山地党参,质检员小陈说:"现在客户比我们懂行,重金属超标0.01ppm都休想蒙混过关。"

产业链上的变形记

在兰州佛慈制药车间,当归提取物正变成棕色的小颗粒,过去论斤卖的原药材,如今变身为配方颗粒、破壁饮片,康乐县的"中药厨房"更有趣,当归炖羊肉、黄芪蒸南瓜成了游客必打卡的"药膳体验"。

电商浪潮里,90后药农小赵对着手机直播:"家人们看这株红芪,煮汤时放两段,比人参还补!"他们给药材穿上文化外衣,把《千金方》里的古方做成茶包,让"敦煌仙果"枸杞有了IP人设,去年光是通过快手,陇西县就卖出8000吨中药材,快递单上的"产地直发"成了金字招牌。

山沟里长出的新经济

宕昌县哈达铺镇的卡车司机老刘发现,这两年药材运输路线变了样,冷链车直接开到地头收鲜货,加工车间建起了气调库,最让他惊喜的是,村里闲置的窑洞被改造成恒温仓库,祖辈用来存萝卜的土方法,倒成了存中药材的天然保险柜。

更有意思的是"企业+农户"的共享模式,药企提供种苗和技术,农户负责种,收获时按品质分级定价,渭源县的张大哥算了笔账:"以前种小麦年收三千,改种黄芪后净赚两万,关键还不耽误照顾老人。"如今村里年轻人返乡搞直播,把采挖现场搬进手机镜头,泥腿子沾着露水讲解"怎么挑好当归"。

站在文县中寨镇的山坡上往下望,梯田里的纹党参像绿绸带缠绕山腰,这片曾被戏称"苦甲天下"的旱塬,如今靠着一株株中药材,走出了"守着金山要饭"的困局,当传统农耕智慧撞上现代农业科技,甘肃的大山深处正生长着一个千亿级的"草药经济",而这株扎根黄土地的"致富草",或许才刚刚抽出新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