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老张体检查出血脂偏高,拿着报告单直挠头:"这指标高了到底该吃中药还是西药啊?"相信不少人和他一样困惑,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关乎健康的话题,把中药西药的脾气摸个透。
先说说西药吧,这就像消防队救火——见效快,医院常开的他汀类药物,吃上几周就能明显看到血脂数值下降,隔壁王叔就是典型例子,甘油三酯飙到6.8,医生开了瑞舒伐他汀,三个月就降到正常值,不过这"灭火"也有代价,去年单位刘姐吃西药后总喊肌肉酸疼,查了说明书才发现是他汀的副作用。
中药更像是温水煮青蛙,讲究慢慢调养,我同事小陈试过荷叶山楂茶,每天咕嘟咕嘟喝两大壶,配合着决明子枕头,半年瘦了十斤,血脂也跟着降下来了,中医李大夫常说:"高血脂就像水管生锈,西药刮锈快,中药慢慢换新管。"不过这调理过程真磨人,有个亲戚喝苦丁茶喝到看见绿色液体就反胃。
其实两边各有小九九,西药的优势是精准打击,像阿托伐他汀直接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,效果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,但长期吃得像在钢丝上走路,得定期验血防着肝酶升高,中药胜在整体调理,茯苓薏米粥不仅能降脂,连失眠都顺带治好了,可就是需要搭脉看舌苔,讲究个辨证施治。
现在聪明人都玩起组合拳,社区张医生分享过案例:早上吃半片洛伐他汀,晚上喝枸杞菊花茶,既控指标又护肝,重要的是别学广场舞群里的赵大姐,听说鱼油好就猛灌,结果吃出一身鱼腥味还不管用,不管是中药西药,都得听医嘱按疗程来。
特别要提醒的是,别把药当饭吃,见过有人把丹参滴丸当零食,结果吃出胃寒;也有人见他汀见效就自行加量,最后躺进医院,记住三个关键:定期复查(至少三个月一次血检)、饮食控制(白灼秋葵比红烧肉强多了)、适当运动(快走半小时顶过膏药贴)。
说到底,中药西药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,急性子、指标超高的适合西药快速压下来;慢性子、指标刚冒头的可以试试中药调理,最关键的是别自己当医生,该挂号时别嫌麻烦,毕竟身体零件不像汽车配件,坏了没处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