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的中药商都像打了鸡血似的,天天晒仓库囤货视频,老李家的黄芪堆得比人还高,王姐的当归礼盒摞成小山,看得人心里直发慌——这中药材市场到底咋了?今儿咱就唠唠这让人心跳加速的"药价风云"。
前些天去亳州药材市场转悠,那场面跟赶大集似的,三轮车夫蹬着车来回窜,装卸工喊着号子搬货,最扎眼的是电子屏上跳动的价格数字,连翘从开春的85块一路飙到120,党参悄咪咪摸到150的门槛,最离谱的是猫爪草,半个月工夫直接翻倍!
要说这波疯涨的导火索,还得从倒春寒说起,云南那边三七刚冒芽就被冰雹砸懵了,陕西的连翘花期遇上霜冻,就像新娘头天被人剪了婚纱裙摆,老药农们蹲在地头抽旱烟,看着蔫头耷脑的苗子直叹气:"这年头种个药材比养娃还操心!"
市场上现在流行"抢青",往年这时候该收的丹参、板蓝根,现在还没完全长成就被预订一空,药贩子们开着面包车直接蹲田埂边,拿手机拍着半大的药材发朋友圈:"现货现挖,不买明天可就别人家了!"搞得真正收货季反而没货,价格能不飞吗?
不过别以为全是天灾背锅,人为因素才真叫绝,听说某大药企去年囤了三千吨黄芩,结果今年产地减产,直接坐地起价,还有些游资像闻到腥味的猫,盯着海关数据做文章,哪国限制进口了,哪个品种要进医保了,消息比天气预报还灵通。
最有意思的是囤货新玩法,现在流行"锁仓",几个大户联合包下整个冷库,签保密协议,价格炒上去再慢慢放货,就像玩击鼓传花,只要音乐不停,谁都不想当接盘侠,不过最近风声紧,据说有批川芎在高速路口被拦,查出来湿度超标,这要是真较真起来,够喝一壶的。
其实行家都在盯政策风向,新版药典要实施,重金属超标的药材直接出局,那些小作坊的陈年库存怕是要砸手里,再加上医保目录调整,好些道地药材进了配方,医院采购量蹭蹭涨,这需求曲线画得比K线图还陡峭。
但咱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药罐子钱,去药店抓副治感冒的方子,发现金银花从30蹦到60,薄荷叶贵过茶叶,连甘草都开始论克卖,老中医们直摇头:"再这么涨下去,以后看病得押一付三了!"
不过也别慌,市场总有平衡术,听说东北那边悄悄扩种五味子,甘肃的当归苗子多播了三倍,资本嗅觉最灵敏,价格刚冒头就有企业投建种植基地,就像打太极,涨过头自然会有回调,毕竟没人真吃得消天天喝黄金茶。
对咱普通人来说,与其跟着囤货赌运气,不如学学老祖宗的智慧,家里备点常见药材没错,但别盲目跟风,看见朋友圈晒囤货的,先想想自己家药箱有没有过期的西洋参再说,毕竟风来了能借力,台风天还是躲屋里安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