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楼下张阿姨家可算热闹了,她孙子贪吃冰镇西瓜闹肚子,跑了好几趟厕所,看着孩子蔫头耷脑的样子,张阿姨急得直转悠,后来还是小区里退休的老中医王大夫支招,开了个中药方子,没想到三天就见效了,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头疼的痢疾,到底该用什么中药调理。
要说这痢疾啊,可不是简单的拉肚子,它分好几种类型,有的拉完还想拉,有的带黏液脓血,严重的还会发高烧,西医叫它细菌性或者阿米巴痢疾,中医则认为是湿热毒邪侵犯肠道,就像我家对门开小吃店的刘哥,去年夏天食物中毒引发痢疾,在医院打了五天点滴都没断根,最后还是靠中药调理好的。
老祖宗留下的药方真有讲究,针对不同症状有不同的配伍,比如说最常见的湿热型痢疾,典型症状是腹痛、里急后重、大便臭秽,这时候就得用清热燥湿的方子,我特意去区中医院抄过经方,主治医师给的方子是这样的:黄连9克、黄芩12克、白头翁15克、秦皮10克、木香6克(后下)、槟榔10克、当归9克、白芍15克、甘草6克,这几味药看着普通,搭配起来可有大学问。
黄连和黄芩就像肠道里的清洁工,专门清除湿热毒邪,白头翁可是治痢疾的明星药材,特别是对付那种带脓血的痢疾特别管用,秦皮有点像消炎药,能让红肿的肠道消下去,木香和槟榔这对搭档最妙,前者行气止痛,后者消积导滞,肚子绞痛的时候特别需要它们,当归和白芍负责养血柔肝,拉肚子久了伤阴血,这两味药能防止身体虚脱,甘草就像和事佬,把各种药性调和到一起。
不过这方子得对症下药,要是遇上寒湿型的痢疾就不适用了,上个月我表弟在工地淋雨受凉,回来上吐下泻,拉的大便清稀带泡沫,这就是典型的寒湿困脾,老中医给他开的方子就不一样:藿香10克、苍术12克、炮姜6克、茯苓15克、白术10克、陈皮9克、砂仁6克(后下),这里用藿香芳香化湿,苍术和白术健脾燥湿,炮姜暖胃驱寒,茯苓利水渗湿,砂仁醒脾开胃,这种寒湿型的痢疾千万不能用凉药,否则越治越糟。
说到煎药方法,这里面也有门道,治痢疾的药最好用陶瓷锅或者砂锅,加冷水没过药材两指宽,头煎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20分钟,二煎加水再煮15分钟,两次药汁混合分两次温服,特别是像木香、砂仁这些含挥发油的药材,一定要后下,煮时间长了药效就挥发掉了,记得去年我妈煎药时图省事,把所有药都一起煮,结果白头翁的苦味全出来了,喝得直皱眉头。
吃药期间饮食禁忌可不少,腥膻油腻、生冷硬物都要忌口,连牛奶豆浆这些产气的食物也不能碰,我邻居李姐就是忍不住偷吃卤味,结果刚压下去的痢疾又反复了,建议多喝小米粥,既能养胃又能补充津液,要是嫌中药苦,可以准备点红糖姜片含着,或者用山楂片泡水缓解恶心。
预防痢疾其实比治疗更重要,夏季细菌繁殖快,隔夜饭菜千万别心疼,该扔就得扔,我在菜市场见过卖熟食的摊位,大热天就用棉被盖着,这其实是给细菌创造温床,平时可以备点马齿苋晒干,这东西既是野菜也是良药,煮水喝能清理肠道湿热,家里常备些黄连素片,出现轻微腹泻马上服用,能把痢疾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最后要提醒大家,中药虽然副作用小,但也不是万金油,如果出现高烧不退、便血严重、脱水休克这些情况,必须立刻送医,我同事小赵去年旅游时得了痢疾,自己硬扛了两天,结果导致肾功能损伤,这个教训千万要记住,治病就像打仗,中药是我们的援军,但关键时刻还得靠正规军。
对了,不同体质的人用药量也有讲究,体弱的老人和小孩剂量要减半,孕妇用药更要谨慎,去年小区有个孕妈妈拉肚子,自己照搬成人方子喝,差点引起宫缩,所以抓药前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把脉,千万别拿自己当试验田。
现在正是夏秋交替时节,早晚温差大,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肠胃,平时可以艾灸足三里穴,或者按摩天枢穴,这两个穴位都是调理胃肠的高手,要是不小心中招了,也别慌张,记准这几个经典方子,及时就医就能少受罪,毕竟身体是自己的,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钱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