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医生开的方子里有生大黄,这玩意儿该什么时候扔锅里啊?"上周邻居王婶捧着药包站在我家厨房门口,手里攥着手机百度页面,眉头拧成麻花,看着她锅里咕嘟冒泡的药汤,我赶紧拦住她准备掀盖的手——这要是把大黄直接倒进滚了半小时的药锅里,可就糟蹋了好药材。
要说这大黄下锅的讲究,可是老中医们反复叮嘱的重点,记得去年跟着师傅坐诊时,光是看患者煎药就发现了三大误区:有人把大黄当普通药材泡半小时,有人等药煮得快干了才想起加,还有人学西药片似的最后五分钟丢进去,其实这味"将军药"的脾气倔得很,煎煮时机直接决定它是治病良药还是伤身猛虎。
先说说这大黄的脾性,作为泻下药里的急先锋,它含有的大黄素、芦荟大黄素等蒽醌类物质,就像一群等着冲锋陷阵的士兵,常温水浸泡时,这些有效成分还老老实实待在药材里,一旦水温超过70℃,就像吹响了集结号,开始争先恐后往水里跑,但它们又有个怪脾气——煮久了反而闹脾气,超过15分钟就开始大量分解失效。
拿最常见的治疗便秘的方子举例,通常医生会开大黄配伍芒硝、枳实,这时候就要使出"分段煎煮法":先把其他药材冷水下锅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20分钟,这时候药汤表面浮着细密的小油花,正是倒入大黄片的最佳时机,用筷子搅动几下,看着原本棕黄的药片逐渐舒展成半透明状,再续煮5分钟就要关火,这样既能保证蒽醌充分溶出,又不会破坏有效成分。
不过别以为所有含大黄的方子都这么煎,上个月表姑父腰疼敷的膏药方里也有大黄,这种外用方就需要另辟蹊径,当时我看他泡了整整一宿的药酒,吓得赶紧让他捞出大黄,原来外用药讲究"生猛劲透",要把大黄和其他药材一起用黄酒浸透,等酒精把药材表面的油脂溶解了,再用文火慢煨半小时,这样才能逼出穿透筋骨的药力。
说到日常食疗,广东人煲凉茶放的那片大黄更是暗藏玄机,上月去芳村茶叶市场,见档主处理大黄颇有门道:先把整鸡焯水去腥,等砂锅里的水重新沸腾后,才将用纱布包好的大黄放入,这时汤面上浮着金黄的鸡油,正好给大黄的有效成分当"护甲",任它慢慢释放清热之力,又不会苦得难以下咽。
最考验技术的要数儿科用的蜜煎导法,给孩子治便秘时,需要把大黄蒸制后搓成细条,记得师姐教手艺时特别强调:蒸锅里的水要等上汽后再放隔板,大黄片要均匀铺在茅纸上,大火足汽蒸8分钟立刻起锅,这时候的大黄变得软糯金黄,既能保留润肠通便的药性,又去掉了刺激肠道的锐气。
现在市面上的大黄制品五花八门,但万变不离其宗,像那些中成药里的熟大黄,其实是经过九蒸九晒的特殊炮制,这时候再入药就不用讲究时辰,可以直接与其他药材同煎,不过要是碰到标注"生大黄"的药粉,千万记住要等其他药快熬好时再冲服,否则药效就像泼出去的水。
最近总有人问能不能用不锈钢锅煎大黄,其实我建议还是用砂锅最好,这味药里的成分遇到金属离子容易发生反应,特别是铁锅会让药汤发黑,不仅影响药效,看着也瘆得慌,实在要用电磁炉的话,记得全程用竹筷搅拌,千万别让药粘在锅底烧糊了。
说到底,大黄这味药就像是个暴脾气的能人异士,用好了能立竿见影,用错了却可能坏事,每次看药店抓药师傅称大黄,总要单独包个小包,就是怕它和其他药材提前"打架",咱们在家煎药时,不妨把它当成贵宾接待——其他药材先到场暖场,等时机成熟了再请这位压轴大咖登场,这样才能让它的药效发挥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