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哎老张,你这熬中药前把药材冲得跟泡茶似的,真的没问题吗?"隔壁王婶探着脑袋问我,我望着砂锅里翻腾的何首乌,突然想起上周老中医瞪我的眼神——当时他看见我对着当归猛搓肥皂泡,差点没把脉枕砸过来。
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,我腰突发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,老妈从乡下挖了土方子,还特意托人从安徽捎来道地药材,拆快递时那股子草药香熏得我直打喷嚏,顺手就把党参枸杞往水池里一倒,结果当晚煮出来的药汤寡淡得像刷锅水,喝下去半点反应都没有。
"你当这是炖排骨呢?"第二天视频问诊时,老中医气得山羊胡直颤,"上好的野山参都被你洗成萝卜干!"原来中药材表面那层灰雾叫"药霜",是几十年沉淀的精华,就像陈皮放越久越值钱,你给人洗澡不把陈皮洗成橘子皮才怪。
不过话说回来,有些药材还真得讲究点,那天在中药房抓药,老师傅特意叮嘱:"看到没?这包车前子得用纱布包着煮。"这类含淀粉多的种子,冲洗时稍不留神就冲成糊糊,还有羚羊角这种贵细药材,拿湿布轻轻擦灰就行,敢用水冲老板能跟你拼命。
最逗的是邻居李哥,前些天学人家熬阿胶,非得把驴皮洗得雪白雪白,结果熬出来的胶块脆得像冰糖,老师傅摇头叹气:"这就跟腌咸菜似的,水洗多了发酵不成还坏汤。"后来他按古法用黄酒泡,嘿,熬出的阿胶拉丝能钓鱼。
说到清洗技巧,我专门请教过炮制老师傅,人家端着铜秤砣说:"要用25℃温水,手别闲着!"边说边演示:手指头捏着人参须根轻轻涮两下,跟给小姑娘梳头似的,重点在"快"字诀,过遍清水立刻捞起,摊在竹匾上阴干,绝不能拧麻花似的甩干。
现在我家厨房常备着三件套:30目筛网滤药渣,软毛牙刷扫缝隙,计时器掐着浸泡时辰,有次煮鱼腥草没听话,多泡半小时结果有效成分全跑汤里,老话"煎药如煮茶"真不是唬人的,武火文火交替着来,就跟跳广场舞踩点似的。
前几天碰见王婶家闺女考研复习,天天捧着《中药学》啃,她跟我吐槽:"书上说矿物药要碾碎煎,这龙骨牡蛎洗了会不会影响疗效?"我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不同药材各有脾气,就像蒲公英这种绒球样的,风吹都掉渣,哪经得起搓澡巾伺候?
现在每次熬药我都郑重其事:戴白手套像拆炸弹,电子秤称水量,陶瓷碗当洗脚盆(其实是浸润容器),有回煮附子忘了先煎,吓得半夜跑急诊,所以说这熬药的学问,真比考驾照还费心思。
各位要是家里也有熬药需求,记住这几个血泪教训:补药千万别洗,矿物药轻拿轻放,带绒毛的用吹风机(冷风档),实在拿不准就问药店,毕竟几百块的药材经不起折腾,喝错一口可能耽误病情,下回要是再看见谁在水龙头下猛冲人参,请务必把这篇文章转给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