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疸高真的能用中药调理吗?老中医揭秘3个关键真相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"黄疸高吃中药到底管不管用?"作为一个在肝病科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中医,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讲讲这个事儿。

先搞明白什么是黄疸 前两天接诊了个年轻妈妈,抱着出生七天的宝宝急得直哭,小娃娃皮肤黄得跟小橘子似的,连眼白都泛黄,这场景在门诊太常见了,但每次看到家长慌慌张张的样子,我都忍不住先给他们补补课。

说白了,黄疸就是身体里胆红素超标,想象下肝脏是个净水器,正常每天要处理500毫升废旧胆汁,要是这个过滤系统出问题,就像下水道堵塞,脏东西排不出去,皮肤黏膜就被染黄了,新生儿肝细胞没发育好,处理能力弱,更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。

中西医看待黄疸的三个分歧 这些年看过太多患者,中西医结合着治效果最好,但很多人对中医存在误解,总觉得喝中药像喝符水,其实中医调理黄疸主要做三件事:

  1. 给肝脏减负:好比清理净水器滤芯上的淤泥,用茵陈、栀子这些苦寒药帮肝脏排毒
  2. 疏通排泄通道:肝胆管堵了就用柴胡、郁金当疏通剂,让胆汁流动起来
  3. 调整体质偏颇:脾虚的加白术,湿热重的配黄芩,因人而异开方子

哪些情况适合中药调理? 上周刚出院的张大爷就是典型例子,老爷子因为胆管结石引发梗阻性黄疸,手术后总胆红素还是80多(正常值<20),西药利胆药吃了半个月降不下来,配合中药灌肠+内服,两周就降到35,这种时候中药就像助攻队员,帮着推一把。

但要注意: ▶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(出生24小时内出现)必须照蓝光 ▶ 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要尽快手术 ▶ 肿瘤压迫胆管的情况别耽误西医治疗

老祖宗留下的退黄秘方 说个门诊常开的方子:茵陈蒿汤加减,炒过的茵陈蒿30克、山栀子10克、大黄6克,这是基础方,腹胀加厚朴,发烧加黄芩,看着简单但讲究可多了,去年有个肝硬化腹水的患者,舌苔黄腻,我用这个方子配合针灸,两周总胆红素从120降到68。

不过现在药房抓药要注意,有些药店的茵陈蒿不是嫩芽,药效差远了,建议去正规中医院开方,他们药材把关严。

日常调理比吃药更重要 上礼拜社区义诊遇到个大叔,总胆红素一直控制在30左右,问他秘诀,人家说每天雷打不动做三件事:

  1. 早上空腹喝蒲公英甘草茶(各5克煮水)
  2. 下午四点吃猕猴桃(一天两个)
  3. 晚上九点热水泡脚(艾叶+红花)

看着简单,但贵在坚持,特别是猕猴桃里的维生素C,能帮助转化间接胆红素,不过要提醒,脾胃虚寒的人水果要蒸熟吃。

千万别踩这些坑 前年有位大姐听信偏方,把鲫鱼煮熟了敷肚脐治黄疸,结果皮肤过敏溃烂,还有人拿艾草熏眼睛,说能退黄,差点烫伤角膜,最离谱的是喝符水,延误治疗导致肝硬化。

✓ 中药要喝现熬的,别买三无成品 ✓ 新生儿喂中药要兑葡萄糖 ✓ 出现尿色深、大便灰白立即停中药

真实病例说真话 分享个最近的病例:28岁小林体检发现胆红素68,转氨酶正常,看舌头红、苔黄腻,开了茵陈五苓散加减,特别嘱咐他戒酒,每天快走半小时,两周后复查降到45,继续调理一个月恢复正常,这种非病理性的升高,中药确实有优势。

写在最后:黄疸不是洪水猛兽,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,该照蓝光别犹豫,该手术别拖延,该喝中药也别排斥,就像修车,有时候拧紧螺丝就行,有时候得换零件,对症才能治好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