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老板,这副《百草千禧图》用的真是当归须?"刚走进荣宝斋的展厅,我就被眼前这幅水墨长卷震住了,宣纸上,淡褐色的根须化作山峦沟壑,朱砂红的枸杞子成了落日余晖,几粒黝黑的决明子缀在枝头,竟比工笔牡丹还娇俏,更绝的是画心处,半朵灵芝切片巧作明月,薄如蝉翼的黄芩片裁成云絮,整幅画作透着草木本真的灵气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在皖南药乡采风时,瞧见老药工用白芨粉调胶的画面,他们把晒干的金银花、野菊花往砚台里一倒,拿青石臼捣出五彩粉末,兑上蜂蜜调和,转眼就能在桑皮纸上画出会呼吸的花鸟,当时只觉得新奇,如今方知这"中药绘画"里藏着整套东方美学的密码。
【千年丹青里的草木智慧】 要说中药材入画,可不是今人的专利,故宫博物院藏的《五芝图》轴,用茯苓霜打底,配以煅龙骨做山石肌理,五百年来仍泛着玉石光感,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緙丝《草本经疏》,更是将三百味药材的天然色形织就成流动的药典,老师傅们常说:"药材入画三分毒",指的是既要懂四气五味,又要通笔墨意趣,就像熬制膏药需掌握火候,调配矿物颜料也得摸透辰砂、赭石的脾气。
【药匣变画箱的魔法时刻】 若想在家尝试中药绘画,首要是备齐"文房四宝"的升级版,我在亳州药材市场淘到套趣味工具:捣药杵改作调色杵,铜秤盘成了称量朱砂、雄黄的计量器,连装蝉蜕的竹编簸箕都成了天然印章盒,最妙的是"三煎九浸"的备色法——当归尾煮出焦糖色作山影,藏红花水泡出胭脂红点梅心,薄荷露掺着阿胶液竟可调出翡翠般的碧色。
去年深秋拜访金陵画家徐老,见他用艾绒熏烤绢布做旧,拿三七粉勾勒枯藤,待干后轻轻弹去浮粉,枝干顿时苍劲有力。"这叫'药到画成'",老人笑着展示未完成的《寒山拾得图》,原是用何首乌汁染就僧袍,配以白芷片点雪,案头镇纸竟是块磁石吸着的琥珀。
【会治病的艺术品】 别以为这类创作只是视觉游戏,苏州吴门美术馆展出的《本草纲目》长卷,采用可食用级颜料绘制,参观者轻舔画面能尝出甘草甜、黄连苦,更绝的是杭州胡庆余堂的"节气药画",立春日用桃胶绘梅,清明时以柳芽汁染纸,既应景又暗合养生之道,听说有位收藏家把《二十四节气药笺》挂在书房,三年来连感冒都没犯过。
【新手入门指南】 对咱普通人来说,最简单的入门方式是"减笔药画",准备些陈皮、罗汉果、玫瑰花冠,用糯米浆粘在素色团扇上,天然裂纹就是最好的纹样,若是想系统学习,安徽亳州的"华佗故里"开设了体验课,半天就能学会用大青叶汁拓印、拿决明子壳拼贴山水,记得选晴天创作,潮湿天气容易让矿物颜料返潮晕开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年轻人把中药渣画玩出了新花样,有人在咖啡拉花里撒肉桂粉,用决明子摆星座图案,甚至开发出"中药材数字涂鸦"小程序,看来老祖宗留下的草木精灵,正在新时代焕发出更灿烂的光华,下次经过中药店,不妨多留意那些装在牛皮纸袋里的根根叶叶,说不定哪片茯苓正等着跃入你的画纸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