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去药店抓中药的朋友,估计都被价格吓一跳。"一克黄芪涨到快赶上猪肉价了!""人参价格半年翻一倍"……朋友圈里吐槽中药涨价的越来越多,作为用了十几年中药的老顾客,我也忍不住扒一扒这波涨价潮背后的真相,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,看看中药价格到底是怎么被推上风口浪尖的。
老药工说"地里没货",根源在种植端
前些天跟老家种药材的亲戚通电话,他叹了口气说:"现在年轻人都不种地了,我家那几亩板蓝根田,今年算上老两口也就收了2000斤。"这话听着扎心,却道出中药材涨价的第一个要害——源头减产。
拿最常见的甘草举例,五年前亩产还能有800斤,现在好的年景也就500斤,为啥?河南老药农李师傅掰着指头算账:"化肥涨价30%,除草人工从每天100涨到150,关键是愿意干农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。"更揪心的是,当归、党参这些西北道地药材,因为气候干旱,产量直接腰斩,去年甘肃定西的当归采收季,收购商举着现金都抢不到货,价格自然就坐火箭往上窜。
炮制师傅成"稀缺资源",手艺值钱了
"现在找个好炮制师傅,比找对象还难。"杭州河坊街某百年药铺的王掌柜跟我抱怨,他指着柜台后正在切制萸黄连的白发师傅说:"这位刘师傅快七十了,每个月光手工费就要两万块。"
传统中药讲究"修治虽繁必不敢省人工",但现实是九蒸九晒这些古法工序,年轻学徒根本吃不了苦,就像熬阿胶必须守着锅边搅三小时,现在有几个小伙子愿意干?更麻烦的是某些特殊炮制技艺面临失传,比如建昌帮的炆制法、樟帮的姜炙法,懂行的师傅全国不超过百人,人工成本占药价四成的时代,来得比我们想象的快。
政策紧箍咒下,合规成本猛增
"现在抓个野山参比考驾照还严格。"中药材批发商老陈苦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电子追溯系统,从今年开始,所有中药饮片必须实现"一物一码",从种植基地到药房全程留痕,听起来规范好事,可对小农户来说简直是灾难。
就拿云南三七举例,以前农户自家晾晒现在必须进GMP车间烘干,光设备改造就要几十万,更别提动不动就来的飞行检查,某次抽检发现农药残留超标,整批货直接拉去焚烧,这些"安全成本"最终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,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。
资本盯上中药材,游资玩起"囤货游戏"
去年秋天的那波"妖镍风波"还记得吗?现在轮到中药材了,最近圈子里都在传,某资本大鳄囤积了300吨天然牛黄,硬是把价格从30万/公斤炒到50万,这种操作在中药材市场已经不是秘密——看见连翘价格涨了,立马有人大量收购金银花;党参刚冒头涨价,游资就开始扫货黄连。
最离谱的是人为制造"稀缺性",比如冬虫夏草,本来青海玉树年产量稳定在80吨左右,结果某些商家搞"年份虫草"概念,把普通虫草包装成"五年陈",价格翻三倍,这种资本游戏玩得越欢,药价就跟着蹦极。
国际需求井喷,中国药材不够用了
你可能不知道,日本汉方药企现在有60%的原料来自中国,去年韩国突然加大对中药的进口,某单一月份就买走了中国300吨高丽参,更没想到的是,欧美现在流行"超级食物"概念,美国保健品商把灵芝孢子粉吹成抗癌神药,欧洲贵妇们则追捧当归补血口服液。
海关数据显示,223年中药材出口量暴涨45%,但国内需求也在以每年12%的速度增长,就像疫情期间的莲花清瘟抢断货,现在连东南亚华人都在囤酸枣仁,这种国内外双重挤压下,价格不涨才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