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药香飘出齐鲁大地,滕州中药材市场如何扛起产业大旗?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3 0
A⁺AA⁻

走在滕州平行路上,空气里飘着一股淡淡的药香,清晨五点,天刚蒙蒙亮,三轮车的轱辘声就碾过青石板路,载满山茱萸、金银花的竹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这里是鲁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,也是无数药商口中"藏着真金白银的宝藏地"。

千年药乡的烟火气

滕州人与中药的缘分,得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,据《滕县志》记载,当时运河码头的脚夫们常把安徽亳州的芍药苗藏在担子里,回到老家种在山坡上,没想到这一栽就是六百多年,生生把贫瘠的丘陵地变成了"鲁南小药都"。

如今走进平行路中药材市场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,挂着"同仁堂""雷允上"金字招牌的老药铺里,掌柜的仍用铜秤称药,戥子上的红绳穗子晃悠悠,隔壁档口的老板娘正用报纸包着党参,熟练地报出"三两三七二十块",这场景和三十年前别无二致。

但仔细看会发现变化: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拿着手机对着药材拍照,电子支付提示音此起彼伏,冷链货车上的GPS定位闪着红点,老药工王大爷说:"现在咱这的艾绒能卖到新加坡,蒲公英根成了韩国主妇的养生茶。"

藏在山沟里的致富密码

在龙阳镇的万亩山楂林下,52岁的陈大姐正弯腰采摘金银花。"去年光这茬花就卖了四万多,比种玉米强十倍。"她随手掐朵花蕾,放在手心揉碎,浓郁的香气立刻引来几只蜜蜂。

这样的场景正在滕州各地上演,柴胡岭村把荒山改造成丹参种植基地,东郭镇建起黄芩GAP种植园,连城里退休的张老师都在阳台种起了枸杞,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,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25万亩,带动3.6万农户增收。

市场里专做出口生意的李经理揭开了另一面:"别小看这些土里吧唧的草根树皮,去年我们给德国发去300吨槐米,那是做蜂胶的原料。"他的仓库里,贴着韩文标签的黄芪箱堆得老高,空气中弥漫着当归特有的甘冽。

老手艺遇上新风口

在善国北路的电商产业园,9后姑娘小芳正在直播:"家人们看好了,这是今天现挖的野生紫苏......"她背后的货架上,贴着二维码的中药饮片包装袋整整齐齐,这种"现挖现卖"的模式,让店里的复购率涨了三倍。

传统炮制技艺也在悄然变革,78岁的刘师傅守着祖传的"九蒸九晒"工艺,但他的徒弟小赵却在实验室研究低温烘干技术。"古法不能丢,但也要跟上时代。"刘师傅指着新买的真空包装机说,"现在客户要的是干净、规范、可追溯。"

最让人惊喜的要数"中药咖啡"摊位,当归拿铁、枸杞美式、肉桂卡布奇诺......年轻的店主把二十八味药材变成饮品配料,引得小姑娘们排着队拍照打卡。"每天能卖出两百杯,周末更多。"他笑着往拿铁里撒了点黄芪粉。

闯关东的现代版突围

不过滕州药商也有烦恼,东北客商老赵抱怨:"现在物流太贵,十吨甘草运到哈尔滨,运费就要吃掉两成利润。"而南方药商则盯着质量:"有些农户为求高产滥用化肥,这样的金银花我们不敢收。"

更大的挑战来自全国市场,亳州、安国、玉林这些老牌药都纷纷升级,有的建起电子交易平台,有的搞起跨境药材期货,滕州中药材产业办主任坦言:"我们必须在'特'字上下功夫,守住道地药材的金字招牌。"

转机出现在2021年,当地政府启动"鲁药振兴"计划,投资5.2亿建起智能仓储物流中心,引进指纹图谱检测技术,还和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抗旱抗虫的"滕菊1号",今年春天,首批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的滕州丹参,以每公斤80元的价格被法国药企抢购。

药香里的未来方程式

夕阳西下,平行路市场开始热闹起来,戴草帽的药农、穿西装的采购商、背相机的网红主播混在一起,操着各地方言讨价还价,空气中飘着艾草燃烧的焦香,混合着新鲜薄荷的清凉,这是滕州独有的味道。

在这座城市的地下,正在建设华东首个中药材基因库;城郊的智慧农场里,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;跨境电商园区内,装满中药提取物的集装箱正等待发往"一带一路"沿线国家。

夜幕降临时,老药工们会聚在"回春堂"喝茶,他们谈论着今年的霜降时间对半夏质量的影响,也商量着怎么把"九蒸九制"工艺申报非遗,窗外的市场灯火通明,就像跳动的炉火,熬煮着这片土地上传承千年的药香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