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回老家帮衬亲戚挖药材,在后山意外发现一片绿油油的藤蔓植物,老舅看见直呼"这不就是母猪百合嘛",我一听愣住了——中药材里哪有这么接地气的名字?难道是乡下土叫法?
凑近细看,这植物根茎长得像生姜,掰开断面还有黏液,老舅边挖边说:"别小看这土里土气的玩意儿,城里中药房卖得可贵了。"原来他说的"母猪百合"其实是黄精的别名,在南方山区常被叫做"母猪奶""仙人粮",倒是形象得很。
说起这味药材的来历,当地老人都讲得出典故,相传古代饥荒年景,百姓靠挖这种野生根茎充饥,连母猪吃了都能产奶,便得了"母猪百合"的俗名,虽然登不上本草纲目,但在民间偏方里却是个万能选手。
我跟着老舅把新鲜黄精洗净切片,晒在竹匾上,他指着晾晒的药材说:"现在年轻人只知道西洋参、虫草,却不晓得咱们山里的宝贝。"确实,这种貌不惊人的根茎,在《道藏》里就被列为"仙家粮药",李时珍也记载它能"补诸虚,填精髓"。
在村里转悠几天,发现母猪百合的吃法真不少,王婶家炖土鸡总要放几片,说是给坐月子的媳妇补气血;张伯泡药酒必加这味,喝得满面酡红;最绝的是村口茶馆,居然用黄精芯泡茶,喝着有股淡淡的焦糖香。
不过老中医提醒可不能瞎吃,新鲜黄精含有刺激性成分,必须九蒸九晒才能入药,去年邻村有人直接拿生黄精煮汤,结果闹肚子进了卫生所,现在正规药店卖的都是炮制过的,表面发黑,断面透亮,闻着带点麦冬的香气。
走访几家中药房发现,五年生的黄精价格比人参还贵,老板透露诀窍:"野生黄精要长满五年才够药效,人工种植的柴性大。"他拿起块状黄精教我辨认:好货捏着软糯,炖汤会融化看不见纤维,劣质品煮两小时还是硬芯。
最近迷上用黄精做药膳,试了冰糖黄精膏,熬出来金灿灿的琥珀色;黄精炖瘦肉最简单,加点红枣枸杞,砂锅慢炖两小时,汤头清甜不腻,有次感冒咳嗽,老妈翻出祖传方子:黄精配枇杷叶煎水,连喝三天果然见效。
虽说是药食同源,但也不是人人适合,体热上火的人要少吃,孕妇最好咨询大夫,前阵子健身房教练推荐蛋白粉,我倒觉得每天嚼两片九制黄精更实在,毕竟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东西,总不会错到哪里去。
现在每次进山采菌,都会顺道挖几棵黄精苗,看着它们在花盆里慢慢长大,突然明白为啥古人称它为"仙人粮"——不争不抢,默默积蓄天地精华,下次再有朋友问养生秘诀,我打算送TA几块自家种的"母猪百合",这可是比保健品实在多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