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开中药学温里药的神秘面纱!老祖宗留下的驱寒妙招全在这里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最近天气突然降温,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让我想起个事儿——前阵子闺蜜总说手脚冰凉,我随手给她塞了包泡脚用的艾草花椒包,没想到两周后她居然跟我说"终于不用当人体冰棍了",这让我突然意识到,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温里药智慧,简直就是刻在基因里的养生密码啊!

要说这温里药啊,就像是身体里的"小火炉",记得去年去武当山采风,遇见位道长正在晾晒自制的姜糖膏,他边搅动冒着热气的大铜锅边跟我唠:"现在年轻人阳虚的多,动不动就手脚发凉,其实都是体内火苗子不够旺。"这话让我想起《神农本草经》里说的"温中去寒",敢情千年前就有人把取暖秘诀写进医书了。

说到最猛的温里药,附子绝对算头号选手,去年冬天拜访川渝地区的老中医,看见他们熬制附子理中汤就跟煮功夫茶似的讲究,老大夫说这味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烈火刀法,能直冲丹田暖全身,不过可别被电视剧骗了,新鲜附子含有乌头碱,处理不当会要命,必须经过九蒸九晒才能驯服它的烈性。

比起附子的刚烈,干姜就像温柔的邻家姐姐,我妈每年冬至都要腌姜片,玻璃罐里金灿灿的姜片泡在米醋里,说是祖传的暖胃秘方,确实管用,上次吃火锅贪嘴加了双倍辣椒,胃里烧得慌,赶紧嚼了两片腌姜,那股暖流顺着喉咙往下走,比喝热水管用多了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,干姜不仅能暖中焦,还能止呕,难怪古人晕车都揣着姜片。

要说最接地气的温里药,当归生姜羊肉汤必须拥有姓名,我们小区王奶奶每到立冬就支大锅熬这个,满楼道飘着香气,她说当年在东北插队时靠这汤扛过零下三十度的寒冬,其实细想挺有道理,当归补血,生姜散寒,羊肉温补,这三样凑一起就是移动的暖宝宝,不过现在超市买的盒装羊肉卷可不行,必须得带骨的鲜羊肉才够劲儿。

南方朋友估计对肉桂不陌生,我家炖糖水从来少不了它,前阵子去广西出差,发现当地人喝油茶要放现舂的肉桂,那个香啊!但药店伙计提醒我,肉桂虽好不能天天泡水喝,毕竟大热之物,倒是炒菜时放点肉桂粉挺妙,特别是做咖喱鸡的时候,香味立马升华几个档次。

吴茱萸这味药有点意思,上个月陪邻居阿姨去看中医,老先生给她开了吴茱萸敷脚心的方子,阿姨说多年的老寒腿居然有所缓解,现在上下楼不用扶墙了,查资料才明白,这味药专治肝经寒凝,就像给生锈的关节轴承抹润滑油,不过孕妇可得躲远点,它活血的本事太强。

最近迷上研究古方配伍,发现温里药从来不单独作战,就像火锅底料讲究君臣佐使,四逆汤里附子配干姜就是经典组合,有次采访中医药大学教授,他说现代人容易寒热夹杂,这时候就要学张仲景的桂枝汤,用芍药的阴柔中和桂枝的温热,达到阴阳平衡的境界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温里药虽好可不能乱来,去年健身房认识的小哥,听说附子能补肾阳,直接拿附片泡酒喝,结果半夜送急诊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得像调钢琴弦一样精准,我师傅常说:"用药如用兵,该用虎狼之师时绝不手软,但也要懂得适时收兵。"

最近在研发暖宫茶配方,发现小茴香真是宝藏,把它炒热装布袋敷小腹,比暖宝宝还舒服,配上几颗枸杞子,既能温暖胞宫又不燥热,不过月经量多的姐妹要慎用,这玩意儿活血力度可不小。

写到这儿突然想起,小时候咳嗽姥姥总给我炒姜末敷脚心,现在明白这就是最简单的隔药灸法,利用涌泉穴引火归元,这些民间智慧,可比那些瓶瓶罐罐的保健品实在多了,下次降温不妨试试古法,抓把艾叶煮水拖地板,屋里顿时暖洋洋的,这才是中式养生的浪漫啊!

最后唠叨一句,温里药虽好莫贪杯,感觉怕冷也别急着猛补,先看看舌苔是不是淡白,上厕所有没有尿频,真需要调理还是找靠谱中医望闻问切,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密仪器,记住咱们老祖宗的话:阳气者,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,养好体内的小火苗,才是抵御寒冬的终极奥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