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玉林中药博览会,药香飘千里,传承创新两相宜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2 0
A⁺AA⁻

"老板,这石斛多少钱一斤?""姑娘,这灵芝切片泡茶能安神......"走进2017年玉林中药博览会的展厅,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询问声扑面而来,那年深秋,广西玉林市会展中心成了中药材的海洋,来自国内外的药商、老中医、行业专家挤满了过道,空气中弥漫着当归的甘醇、八角的辛香,还有隐隐约约的艾草气息,这场持续五天的盛会,不仅让"中国南方药都"的招牌越擦越亮,更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产业的碰撞擦出了新火花。

【满眼皆是"药"风景】 刚迈进主展馆,迎面就是三米高的"岭南药王"雕像,铜铸的医者手持药杵,背后是整面墙的中草药标本柜,右转第一个展位挂着"泰国馆"的牌子,晒成古铜色的老板娘正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招呼客人:"正宗暹罗犀角(注:指泰国产石斛)!泡水喝比饮料强百倍!"隔壁缅甸展商的藤编筐里,放着拳头大的蜜炼蜂巢,引得几个年轻姑娘举着手机拍个不停。

往里走,台湾展团的牛樟芝展台前围满了人,这种生长在牛樟树上的真菌,据说抗癌效果显著,标价四位数一克仍被抢购,穿中山装的老者摸着胡子点头:"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带走的秘方,没想到在这儿见到了真货。"转身撞见云南展团的三七粉摊位,现磨现卖的粉末还冒着热气,老板边称重边念叨:"咱们文山的春三七,活血化瘀是一绝......"

【老手艺遇上新科技】 最热闹的当属"非遗长廊",七十多岁的陈师傅坐在小板凳上,枯瘦的手指翻飞如蝶,把艾绒搓成圆锥形,蘸上特制的胶水,转眼间就做成个精致的艾灸条。"这是祖师爷传了八代的手艺",他徒弟小周边说边打开手机直播,"家人们看好了,关注主播免费教辨艾草!"五米外的玻璃房里,几位白大褂正对着精密仪器记录数据,原来某制药企业在演示"超临界萃取技术",机器轰鸣声中,显示屏跳动着提取效率98.7%的数字。

展会第三天下午,"互联网+中医药"论坛座无虚席,穿西装的年轻CEO在台上演示APP:"扫码就能看到药材产地溯源,区块链存证保证道地性。"台下穿布鞋的老药农举手提问:"我们种了几十年草药,咋保证手机信号不好时也能用?"这话逗得全场哄笑,也引来会后十几家媒体的追访。

【藏在药香里的商机】 广东来的王总在虫草展区转了三圈,突然拽住西藏展商:"你们那批断条的虫草,我要了!"原来他刚发现,这些品相不好的虫草正好用来提炼胶囊原料,这边刚签完合同,那边广西本地药企宣布与越南企业达成八角出口协议,展厅西侧的电子交易大屏上,数据每分钟都在刷新——截至闭幕,线上线下成交额突破28亿元。

最让人意外的是韩国采购团,他们围着玉林本地企业研发的"中药面膜"样品箱,反复询问配方细节。"人参、珍珠粉加上我们特有的瑶药成分",女经理用韩语解释时,几个首尔来的美妆博主已经掏出本子记配方,后来听说,这批面膜次年真的出现在了明洞的免税店里。

【药博会里的众生相】 每天开馆前一小时,总有几个背着竹篓的老人蹲在安检口,他们是周边县市的草医,带着自采的七叶一枝花、两面针来碰运气。"去年卖了三株野生灵芝,换回台微波炉给孙子热饭",满头银发的老李边说边整理篓里的干蟾皮,不远处,穿汉服的姑娘们举着油纸伞在三七花海背景板前拍照,突然有人惊呼:"快看!那个是不是《本草中国》里的唐医生?"

夜幕降临时,会展中心对面的夜市摊冒出阵阵药香,卖龟苓膏的阿婆往碗里撒着金银花,隔壁档口的小哥翻炒着枸杞叶,戴眼镜的大学生捧着保温杯穿梭其间:"老板,你们说的九蒸九晒黑芝麻丸,真能乌发吗?"月光下,药博会的余温仍在街头流转。

这场汇聚了20多个国家地区、超千家企业的盛会,最终以签订合作项目46个、发布行业标准3项的成果收官,但比数据更鲜活的,是那些沾着泥土气的药材、混着机油味的新设备、夹杂着乡音的讨价还价,正如组委会门口那副对联写的:"千年药韵承医道,一城芳华启新章",2017年的玉林,确实让中医药的古老智慧与现代活力撞了个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