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皮、桂皮、丹皮…这些皮中藏着千年养生智慧

一归堂 2025-04-25 科普健康 1605 0
A⁺AA⁻

最近整理药箱时翻出几块陈年老陈皮,深褐色的橘皮上布满岁月纹路,凑近闻还有淡淡的药香,这让我想起中医里那些以"皮"入药的宝贝们,看似普通的树皮、果皮,却承载着几千年的治病养生智慧,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位"皮类中药圈"的大佬,看看它们如何用平凡外表书写不平凡的健康传奇。

厨房里的中药担当——陈皮 要说最接地气的皮类中药,当属陈皮,上次去广东朋友家吃饭,发现他们煲汤必放新会陈皮,炖肉要去腥气也抓一把,这可不是简单的调味,《本草纲目》早有记载:"其治百病,总取其理气燥湿之功",一片三年陈的老陈皮,能化解油腻、调理脾胃,就像给肠胃做了次深度SPA。

记得去年感冒咳嗽,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陈皮,它和半夏、茯苓组CP,专门对付痰湿咳嗽,不过新鲜橘子皮可不能直接当陈皮用,得阴干存放至少三年,让挥发油慢慢转化,苦涩味褪去,药性才温和,现在超市买的九制陈皮零食,虽然甜得过瘾,但已经失去药用价值了。

卤料包里的隐藏高手——桂皮 每次路过香料店,总能闻到浓郁的桂皮香气,这种来自肉桂树的干燥树皮,可是温补肾阳的高手。《神农本草经》称其"主上气咳逆,结气喉痹",说白了就是能暖身驱寒,冬天煮红酒时加段桂皮,既能提升风味又能驱除寒气,比单纯喝姜茶有意思多了。

但别被它的香味迷惑,桂皮性大热,阴虚火旺的人要慎用,有次邻居用桂皮炖羊肉治胃寒,结果吃多了上火牙疼,这就是没掌握好用量的典型,做菜当调料用2-3克即可,入药更要遵医嘱,毕竟过犹不及。

牡丹身上的救命衣——丹皮 都说牡丹浑身是宝,其实真正入药的是它的根皮,白芍药甘缓止痛,赤芍药活血散瘀,而丹皮(牡丹皮)则是清热凉血的高手,小时候长腮腺炎,奶奶就会用丹皮研粉调醋外敷,凉丝丝的很舒服,它能清血分实热,像温毒发斑、舌绛烦渴这些症状,古人都靠它来救场。

不过丹皮性寒,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,有次看古装剧有人喝牡丹花茶养颜,其实真正该用的是丹皮,现在有些高级护肤品添加丹皮提取物,就是看中它抗炎抗氧化的特性,可见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多有趣。

树上的天然抗生素——黄柏 如果说哪种树皮最"苦口婆心",那一定是黄柏,这味药专治湿热下注,像口腔溃疡、湿疹这类湿热引起的毛病,配上黄芩、栀子效果杠杠的,古代人用黄柏煎水治痢疾,相当于天然的肠道杀菌剂,不过那苦味确实惊人,我试过含黄柏片治嗓子痛,苦得直冒口水,难怪叫"哑巴药"——苦得说不出话。

现在研究发现黄柏含有的小檗碱确实有抗菌作用,但也别因此就当消炎药乱吃,中药讲究配伍,单用黄柏容易伤胃,通常要搭配甘草、苍术这些来调和药性,就像四川人做苦瓜汤要放糖,聪明古人早就懂得"以苦制苦"的道理。

藏在果核里的止咳专家——杏仁皮 很多人吃杏仁喜欢去皮,其实浪费了宝贝,杏仁皮又叫杏仁霜,主攻止咳平喘,记得爷爷以前犯老慢支,就用蜜炙杏仁皮泡水喝,说是这样不伤肺气,它和杏仁肉的偏油性不同,这层薄衣走肺经,对干咳无痰特别管用。

不过市面上的杏仁很多经过漂白处理,建议买原色带皮的,自己剥杏仁皮挺考验耐心,有个小窍门:用温水泡软后轻轻搓,白色绒毛状的皮就掉下来了,保存时要密封防潮,否则容易发霉变质,毕竟纯天然的东西都比较娇贵。

这些藏在果皮、树皮里的中药智慧,其实是古人观察生活的结晶,春天见柳树发芽知解毒,夏日采莲房懂止血,秋收橘皮存陈化,冬伐桂树取阳精,不过现在有些人喜欢自行泡制药酒、熬制膏方,这里要敲黑板:中药讲究辨证施治,同个"皮"在不同体质身上可能有天壤之别,就拿丹皮来说,年轻人长痘可能是热血妄行,用它正合适;但若是更年期潮热,可能就需配伍滋阴药物。

最近逛药店发现个有趣现象: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买陈皮普洱茶,女生们把丹皮酚软膏当祛痘神器,连黄柏都被做成足浴包,这说明传统中药正在以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,但也要提醒一句,食疗保健可以随便试试,真生病还是要找专业医师开方,毕竟这些"皮"不是普通树叶,用对了是良药,用错了可能成"毒药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