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健康养生小课堂
去年冬天,我家闺女突然抱着脑袋哭喊"耳朵疼",连夜送医院确诊是急性中耳炎,看着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的抗生素名称,我突然想起奶奶临终前塞给我的牛皮纸包——那上面歪歪扭扭写着"耳疮奇效散"的配方,谁曾想,这几张泛黄的纸片竟让我们躲过了手术刀,还省下了三万多的治疗费。
【一、被遗忘的民间智慧】 在三甲医院开完第3次处方时,我盯着收费单上"头孢呋辛酯片68元/盒"的数字直发懵,孩子反复发烧半个月,消炎药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,邻居张婶得知后神秘兮兮地说:"试试老辈人传的药粉子?当年我们厂医务室就靠这个给工人治耳底脓水。"
她变戏法似的掏出个小铁盒,里面灰白色的粉末带着淡淡的草药香,原来这就是奶奶手稿里提到的"三黄二草散",主要成分是:黄连15g、黄柏10g、大黄10g、鱼腥草20g、枯矾5g、冰片3g,看着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中药材,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见奶奶在石臼里捣药的场景。
【二、厨房里的制药车间】 抓齐药材那天,我像个化学实验员般摆开阵仗,先把黄连、黄柏、大黄三味火神派药材放进炒锅焙干(注意要用文火不停翻动),待到焦黄色时立即起锅晾凉,鱼腥草最费功夫,得摘去毛茸茸的茎叶,只留脆嫩的白芯,用蒜臼捣成细绒。
最神奇的是冰片的处理,这味"透骨香"遇热就飞,我把它包在油纸里,隔着温水杯慢慢焐化,当所有药材混合过筛时,厨房飘着说不出的复杂香气,既有大黄的苦涩,又混着鱼腥草的清新,像极了雨后山林的气息。
【三、会呼吸的耳朵护理法】 第一次给孩子上药时手都是抖的,先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净耳道,这点很重要,残留的脓液会影响药效,然后把药粉倒在保鲜膜上,像幼儿园老师教画画那样,让孩子侧着头轻轻抖进耳朵,切记别用硬物掏挖,发炎的耳道比豆腐还娇嫩。
上药后要像伺候小祖宗般让孩子保持侧卧20分钟,防止药粉撒出来,刚开始孩子嫌苦唧唧喊难受,我就变戏法似的拿出温度计当"听话奖励",告诉她红线升到37度就给看动画片,没想到三天后,她居然主动伸着脖子说:"妈妈,该给我的耳朵吃面粉了吧?"
【四、中西医碰撞的启示】 看着女儿逐渐恢复光泽的小脸,我翻出手机里拍的病历照片对比:西药治疗期间,体温曲线像过山车;用中药散后,那条代表炎症指标的红线稳稳往下掉,更意外的是,停药两周后复查,当初抗拒洗耳的女儿居然嚷着"左边耳朵也痒痒,是不是也要撒点香香的药粉?"
现在每当街坊孩子游泳呛水引发中耳炎,我都会送上自制的小药罐,但总要千叮咛万嘱咐:这方子对鼓膜穿孔的效果打折扣,若是流水像溪涧般淌个不停,赶紧去医院别耽搁,毕竟老祖宗的智慧虽好,也得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才稳妥。
【五、藏在药粉里的生活哲学】 有次视频教表姐配药时,5岁的侄儿突然问:"姑姑,这个苦苦苦的东西为什么能治好耳朵呀?"我蹲下来和他平视:"就像你摔倒了,土地公公会给你抹上草药汁一样,这些从土里长出来的宝贝,最懂得怎么修补身体的小伤口。"
现在家里的药罐总保持着半满状态,不是留着备用,而是成了孩子们的自然课教具,当他们摸着粗糙的药材猜名字时,那些千年传承的草木智慧,就这样顺着指尖流进了幼小的心灵,或许某天,这些陪着中药香长大的孩子,会成为新时代的"神农尝百草"呢?
(本文所述方剂为民间验方,具体使用请遵医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