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冬天进补,开春打虎",老话总不会错,最近不少朋友问我,市面上人参、党参、太子参、西洋参看着都带"参"字,到底该怎么选?作为在药材市场摸爬滚打十年的行家,今儿就跟大家唠唠关于"参家族"的那些门道。
参字辈的"身份证"秘密 走在中药材市场,光看名字确实容易懵圈,人参补气,党参平价,西洋参性凉,太子参专治小儿虚汗——这可不是随便起的花名,老药工教过我个笨办法:人参主根像人形,党参细长似蚯蚓,西洋参表面有鱼鳞纹,太子参简直就是迷你版人参,不过现在大棚种植的人参形状也不规则,关键还是看产地。
东北老客都知道"吉林三宝,人参貂皮乌拉草",长白山脚下的六年生园参,须根完整带"珍珠点"的,泡酒最合适,要是遇见号称野山参的,千万留个心眼——真正的林下参表皮有明显环纹,参艼(头顶的小芽)呈雁脖状弯曲,价格没几千块别想拿下。
厨房里的参味经济学 前阵子去广东出差,发现当地人拿西洋参炖鸽子汤跟喝水似的,这让我想起江南亲戚总用太子参煮瘦肉给孩子开胃,其实各有各的妙处:人参大补元气适合体虚者,党参温和更适合日常煲汤,西洋参滋阴清热最配熬夜族。
有个简单配方特适合上班族:切片人参3克+红枣5颗+枸杞10粒,保温杯焖半小时,但要注意,感冒发烧时千万别碰这些补品,就像给火炉浇油,有位老主顾总拿人参炖鸡,结果半夜流鼻血,其实就是过量了。
药店不会说的选购诀窍 买参最怕遇上"化妆参",有些不良商贩用硫磺熏过,参体雪白透亮,闻着有刺鼻味,记住三个窍门:自然晾晒的参应该有淡淡土腥味,掰断时断面呈菊花芯状,含嘴里慢慢咀嚼应该先苦后甘。
某年我在安国药材市场见过个奇葩事,商家把高丽参和西洋参掺着卖,其实两者区别明显:高丽参断面角质透明,西洋参则呈现淡黄色海绵状,最保险的办法是买带"GSP认证"标志的正规药房产品,别贪便宜买流动摊贩的"野山参"。
藏在古籍里的食用智慧 《本草纲目》记载人参"反藜芦,畏五灵脂",说白了就是别和这两种中药同服,现代研究也发现,人参皂苷遇到铁器会氧化变质,所以煎药最好用砂锅,老中医教我个保存方法:干燥参类放密封罐,加几包茶叶防潮,冷藏室存三年不成问题。
有次见邻居阿姨把西洋参含片当糖吃,吓得我赶紧制止,再好的东西也得讲究吃法,建议切成薄片含服,或者隔水蒸软再炖煮,对了,服用参类期间别喝浓茶,茶叶里的鞣酸会影响吸收。
这些坑千万别踩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"越贵越好",普通家庭养生,二十块钱的党参炖鸡汤足够了,有人迷信野山参,却不知道人工种植的林下参功效相差无几,更别信所谓"人参酒治百病",高血压患者喝了反而可能升压。
去年有位顾客拿人参炖羊肉给全家补,结果三岁娃娃流鼻血,小孩阳气旺,更适合用太子参煮粥,孕妇更要谨慎,除了医生开的处方,其他参类最好别碰,补药不是零食,对症才能见效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真正的野山参在水里能漂浮,仿造的会沉底,下次去中药店,不妨让老板现场演示下,这参家族的门道,可不就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养生密码?用对了是宝,用错了反倒伤身,且看且珍惜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