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南的菜市场转悠时,总能看到些长相奇特的根茎蔬菜,前些日子遇见位卖草药的阿婆,她指着竹篓里灰扑扑的块根说:"这是地笋,城里人叫它地芥,能当菜吃也能治病哩!"这话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,这不起眼的小东西真有这么大本事?
藏在泥土里的千年智慧
地芥这名字听着陌生,其实它还有个别名叫"甘露子",民间唤作"地蚕""草石蚕",翻看本草典籍才发现,这其貌不扬的块根早在《救荒本草》里就有记载,古人称它为"土人参",可不是随便说说的——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里特意提到,这物什既能果腹又能入药,灾年时可是救命的宝贝。
在苏州老家,常听老人讲"三月三,地菜煮鸡蛋"的习俗,他们说的"地菜"就是地芥的嫩苗,清明前后掐了焯水拌豆腐,说是吃了明目祛火,我试过用冰糖腌渍地笋片,脆生生的带着草木香,确实比超市卖的零嘴健康得多。
药食同源的双重身份
中医眼里,地芥性味甘平,归肺经,老中医常开方子时会配上这味药,说是能"润肺止咳,解毒利咽",去年换季咳嗽,邻居王婶就塞来腌制的地笋酱,让我早晚挖一勺冲水喝,说来也怪,连着喝了三天,喉咙真的清爽不少。
作为食材更是花样百出,苏北人拿它炒腊肉,安徽人家爱做地笋烧鱼,我们家常是切丁炖排骨,最绝的是浙江做法,把鲜地芥剁碎裹上糯米粉炸丸子,外酥里嫩还带着股清甜,小孩子都抢着吃。
现代研究的惊喜发现
别小看这土里土气的草根,科研数据倒是亮眼,省农科院检测发现,地芥含有18种氨基酸,其中谷氨酸含量比香菇还高,更难得的是富含硒元素,每百克能达到0.2毫克,这可是公认的抗癌明星成分。
最近市中医院在做临床实验,用地芥提取物治疗慢性咽炎,参与体验的张老师告诉我,含服地芥糖浆半个月,早上起床喉咙不干痒了,连多年口臭的毛病都有改善,当然这些还需要更多数据验证,但这土方子确实值得深挖。
辨别选购的门道
市面上地芥分鲜货和干货两种,挑鲜货要选表皮光滑带紫纹的,捏着硬实不发软,若是买晒干的地笋片,记得闻着有淡淡草香,断面呈白色为佳,有次贪便宜买了发黑的陈货,煮汤喝着发酸,后来才知道变质的地芥会产生生物碱。
清洗时也有讲究,先用淡盐水泡半小时,再刷掉表面细毛,切的时候顺着纤维斜刀切片,这样炖煮时营养不容易流失,我家通常搭配山药、百合一起煲汤,滋阴润燥的效果翻倍。
使用禁忌与趣味偏方
虽说地芥温和,但也不是人人适宜,体质虚寒的人要少吃,孕妇最好咨询医师,有回闺蜜经期腹痛,听说地芥红糖水能缓解,结果喝猛了反而拉肚子,后来老中医提醒,这方子要加生姜中和寒性才稳妥。
倒是收集了不少民间妙用:嗓子哑了摘鲜叶捣汁滴几滴;长痱子用地笋煮水洗;就连被蜈蚣咬了,老辈人都用地芥汁调和雄黄外敷,这些土法子虽没经过验证,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。
站在药店柜台前看着包装精美的地芥制品,突然想起小时候蹲田埂挖野菜的情景,这不起眼却浑身是宝的小东西,恰似那些默默守护健康的民间智慧,或许正如中医所说:"寻常草木皆为药",关键要有颗善于发现的心,下次去郊外,不妨带上小铲子,说不定就能遇见这藏在泥土里的养生宝藏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