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病名及其治疗探讨

一归堂 2025-08-24 科普健康 1610 0
A⁺AA⁻

上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十二指肠这一段消化道内的出血,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症之一,在中医理论中,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归类为“吐血”和“便血”等范畴,本文将详细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、症状、诊断以及中医治疗方法,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。

病因与病机

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肝火犯胃:肝火过旺,灼伤胃络,导致胃部出血,这类患者常伴有口苦、胁痛、烦躁易怒等症状。
  2. 脾胃湿热:脾胃功能失调,湿热内蕴,损伤胃络,引起出血,此类患者常有胃脘痞满、恶心呕吐、大便溏泻等症状。
  3. 瘀血阻络: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阻滞,损伤胃络,导致出血,这类患者常有胸胁刺痛、舌质紫暗等症状。
  4. 气虚不摄:脾胃虚弱,气不摄血,血液外溢,这类患者常有面色苍白、乏力、心悸等症状。

症状与体征

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,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晕、面色苍白、心率增快、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,根据出血量的多少,病情可分为轻度、中度和重度。

  1. 轻度出血:出血量小于500ml,主要表现为黑便、头晕、心悸、畏寒等,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。
  2. 中度出血:出血量在500-1000ml之间,除黑便、呕血、眩晕或昏厥、心悸、脉数等症状外,血红蛋白下降至70-100g/L。
  3. 重度出血:出血量超过1000ml,表现为频繁呕血、便血,眩晕心悸,口干,尿少,血压下降,肢冷、汗出,甚至神志昏迷,脉微细。

诊断与评估

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,内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,无内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,若在内镜下发现有出血病灶,即可确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(ANVUGIB)的诊断。

应避免误诊为其他疾病引起的出血,如某些口、鼻、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,服用铁剂、铋剂等药物或食用动物血后粪便发黑等情况,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、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以辅助诊断。

中医治疗方法

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独特疗效,主要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。

  1. 中药内服: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,肝火犯胃者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;脾胃湿热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;瘀血阻络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;气虚不摄者可选用归脾汤加减。
  2. 针灸治疗: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,改善脏腑功能,达到止血的目的,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、中脘、内关等。

预防与调护

除了积极治疗外,预防和调护也是十分重要的,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,避免情绪波动过大;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;注意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,定期复查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,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,其病因复杂,临床表现多样,中医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,通过辨证施治,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也应该重视预防和调护,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