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咱们中华大地,中药那可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宝贝,从《神农本草经》开始,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了一堆珍贵的药材知识,如今啊,中药种植可不光是为了传承文化,还成了不少人致富的好门路,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中药种植的那些事儿。
中药种植的“家底”
咱中国地大物博,适合种中药的地方多了去了,像东北的长白山,那可是人参的“老家”,人参这玩意儿金贵,对环境挑剔得很,就得在那阴凉、湿润的山林里慢慢长,还有四川的江油,附子那是全国闻名,这附子啊,是个猛药,种的时候可得小心,从选地到施肥,每一步都有讲究,河南的四大怀药——怀山药、怀牛膝、怀地黄、怀菊花,也是响当当的,那一带的土壤和气候,简直就是为它们量身打造的。
这些道地药材为啥好?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,老辈传下来的种植技术也功不可没,比如说人参,啥时候挖、怎么挖,都有一套说法,以前都是老把头带着徒弟,一代一代传经验。
选对品种,事半功倍
要是想种中药,第一步就是选品种,这得看咱当地的气候、土壤,要是在南方潮湿温暖的地方,像砂仁、槟榔就挺合适,砂仁喜欢阴湿的环境,挂在树上就能长,槟榔就更有意思了,像个小火箭筒,对温度要求高,在海南那些热带地方长得可好了。
北方呢,黄芪就不错,黄芪耐寒,那大茬子地种上,秋天一挖,一坨一坨的,看着就喜人,还有金银花,这花不光好看,还是好东西,它适应性强,好多地方都能种,不过要想让它多开花,还得给它搭个架子,让它顺着爬。
选品种还得考虑市场需求,有些药材价格高,但种的人也多,竞争大,像三七,前几年价格疯涨,好多人跟风种,结果后来又跌下来了,所以啊,得找个市场稳、销路好的,比如说枸杞,现在大家都养生,枸杞天天泡水喝,需求量大得很。
整地施肥,打好基础
种中药,地可得好好整,不管是种啥,土地都得松软、肥沃,要是种根茎类药材,像甘草、白芍,那土得深耕,把下面的生土都翻上来,晒晒太阳,杀菌消毒,还要施足底肥,农家肥最好,什么鸡粪、牛粪,堆在一起发酵发酵,给地里一撒,那肥力杠杠的。
有些药材特殊,像贝母,喜欢有点酸性的土壤,那就得测测土,要是碱性大了,就得加点硫磺粉调调,还有西红花,这玩意儿娇贵,得在室内或者棚里种,土要细腻,不能有大块疙瘩。
播种育苗,精细活儿
中药播种有学问,有的种子得像柴胡、防风,直接撒地里就行,覆上一层薄土,浇浇水,等着出苗,可有些种子就得先催芽,像薏苡仁,泡在水里几天,等它露白了再种。
育苗更麻烦,比如说丹参,先在苗床里育好苗,等小苗长到一定高度,再移栽到大田里,移栽的时候还得小心,别把根弄断了,有些药材还可以用扦插、压条的方法繁殖,像金银花,剪个枝条插土里,就能活。
田间管理,一刻不能松懈
种上之后,事儿还多着呢,除草是个大工程,草和药材抢养分、抢阳光,得像伺候小娃娃一样,经常去地里看看,有草就拔掉,不过有些药材旁边长点草也没事,像艾草,周围有点杂草还能给它遮荫。
浇水也得讲究,像薄荷,喜欢湿润,得经常浇,保持土壤湿湿的,但像决明子,就不能积水,不然根会烂,施肥也得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来,苗期施点氮肥,开花结果的时候施点磷钾肥。
病虫害防治更是让人头疼,像地黄容易招根腐病,得提前用点药剂泡泡种,蚜虫也讨厌,老是吸植物汁液,有了就得赶紧打药,不过现在都提倡绿色种植,能用物理方法治就别用农药,挂个黄板、蓝板,把虫子引过来再消灭。
采收加工,决定品质
采收时间很关键,麻黄草得等它长够了个子,还没开花的时候采,药效才好,当归呢,霜降前后挖最好,这时候有效成分含量高,采收的时候也有技巧,像挖山药,得小心别挖断了,不然卖相不好。
加工也是个技术活,像菊花,采回来得及时烘干,不然容易发霉,枸杞得晾晒,晒到七八成干,再拿机器烘干,有些药材还得炮制,像半夏,得用生姜、明矾水泡,去掉毒性才能用。
市场销售,出路多多
种出来咋卖?渠道可不少,可以去药材市场,像亳州、安国那些大市场,全国各地的药商都去,在那里能碰到大买家,一次性卖好多,还能联系药厂,现在好多药厂都要大量药材做原料,要是自己有品牌,加工成中药饮片、保健品,利润更高,网上卖也行,通过电商,把咱的药材卖到全国各地。
前景广阔,大有可为
现在国家重视中医药发展,出台了好多政策支持中药种植,而且大家都越来越注重健康,中药养生成了潮流,以后这中药种植的前景肯定差不了,只要咱精心种,科学管,找准市场,这中药种植就是个稳稳当当的致富路,咱把老祖宗的东西传承好,再加上现代的技术,一定能让中药种植发扬光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