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铁们,最近总有人私信问我:"听说2017年种中药特别赚钱,真的假的?"要我说啊,这事儿就像村口王大爷腌的辣白菜——得掰开了细品!今天咱就唠唠嗑,说说那年中药材市场的门道。
先给大伙透个底,2017年可不是随便瞎蒙的年份,那年《中医药法》刚实施,国家给中医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,我记得特别清楚,安徽亳州药市的三七价格坐火箭似的涨到每公斤300多块,比前年翻了两倍不止,隔壁村老李家五亩三七,年底直接换了辆小轿车,这事搁谁不眼红?
不过别急着跟风,种药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,我给大家划重点,那年最赚钱的几种药材都有共同特点:要么药食同源,要么治病刚需,比如说铁皮石斛,这玩意儿简直就是"植物黄金",鲜条收购价最高能到800元/斤,但人家娇贵得很,得在仿野生环境下才能长得好,普通农户根本玩不转。
反倒是些接地气的品种更实在,就拿金银花来说,这花不光能入药,还能泡茶卖钱,217年优质金银花干货能卖到120元/公斤,关键是不挑地儿,房前屋后搭个架子就能长,我们村张寡妇就是在院里种了半亩,夏天收完花,冬天又接着卖干花,一年挣了小两万。
再说说黄芪,这可真是个"老实孩子",耐旱耐寒还高产,亩产干品能达到400公斤,那年市场价稳定在25-30元/公斤,算下来每亩收入过万,关键这玩意儿全国都能种,东北老赵家种的膜荚黄芪,山西老孙家种的蒙古黄芪,都赚得盆满钵满。
种药材最怕啥?就怕跟风种!2016年重楼价格炒到上千块,结果2017年新货集中上市,价格腰斩都不止,所以说选品种得动脑子,我给大家支个招:盯着药厂大宗采购清单准没错,像板蓝根、黄芩这些抗疫药材,那年可是被各大药企疯抢,河北安国那边的种植户,光板蓝根种子就多卖了三茬!
种药材不是甩手掌柜,得学点真本事,就说白芍吧,这娇小姐得三年才能起挖,山东曹县的老刘头有绝招,他在白芍地里套种矮秆作物,既遮阳又能多收一季,还有云南的草果种植户,学会用山泉水喷淋降温,硬是把坐果率提高了三成。
销售渠道更是门学问,217年电商刚火那会儿,陕西汉中的元胡种植户可抓住了机会,他们直播现挖现卖,新鲜元胡根茎带着泥土就上了快递车,价格比卖给药贩子高出四成,现在想想,人家那才叫互联网+农业的先行者!
不过话说回来,种药材也有坑,安徽有个种植基地盲目扩种百合,结果遇上连续阴雨,七成百合烂在地里,所以说啊,技术员不能省,气象预报得盯紧,该上保险就上保险,我认识个浙江老板,专门请了农科院专家当顾问,人家种的浙贝母亩产比别人高出两成。
最后给大伙算笔账:2017年种丹参,种苗成本3000,肥料农药2000,采收人工1500,总成本6500左右,亩产干丹参500公斤,按当时40元/公斤算,毛收入就是20000,纯利起码过万,这可比种玉米强多了,关键是签了收购合同心里踏实。
看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要问了:"现在都2023年了,说这些有啥用?"嘿,您还别嫌马后炮,中药材这行当五年三变样,但底层逻辑没变,今年种啥赚钱?您把2017年的经验倒过来琢磨,说不定又有新发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