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追《泪之女王》发现个有趣细节——财阀千金金智英每天必喝的红色养生茶,仔细查了配方居然是韩国特产红参!这让我突然想起去年去首尔广藏市场淘到的人参蜜饯,没想到韩国中药材早就悄悄渗透进我们追剧的日常了。
其实韩国人用药材养生的底子,是从中国偷师又自创门派的,早在唐朝时期,新罗使臣就把中医药典籍带回半岛,经过千年改良,硬生生走出条"韩药"路线,现在明洞药店橱窗里摆着的五颜六色药果,可都是泡菜国的独家秘方。
说到韩国药材界的顶流,非高丽参莫属,但真正懂行的韩国主妇,会根据节气选不同参类:春天用白参补气,夏天吃太极参清热,秋冬才轮到红参进补,上次在景福宫附近偶遇位阿婆,从布包里掏出个绣花布袋,里面装着切成薄片的干柿子,说是配人参茶最解腻的"伴侣"。
除了贵价人参,街头巷尾藏着更多接地气的草药智慧,比如便利店热卖的五味子茶,酸甜口感背后藏着护肝秘诀;济州岛特产的橘皮糖,其实是用陈年枳壳做的化痰小零食,去年感冒时房东阿姨塞给我的葛根粥,用蜂蜜腌制的葛根块泡温水,居然比吃药还管用。
韩剧里常见的艾草热敷包,在东大门市场只要5000韩币就能买齐材料,真正讲究的人家会自己采端午的艾草,晒干后混着粗盐缝成枕头,据说能治多年老颈椎病,不过要当心仿冒品,我朋友就买到过染色稻草冒充的"艾草垫"。
现代韩国人把药材玩出各种新花样,弘大商圈流行的"药果咖啡",用五味子提取物做特调;免税店热销的红参精华液,其实是改良版人参露,最近还发现个神奇用法——把黄芪粉掺在泡菜里发酵,酸辣滋味带着淡淡回甘,据说这样吃不烧心。
要是以为韩国中药材只有吃法就错了,北村韩屋村里藏着家百年药妆铺,用黄连熬制的祛痘膏比某些大牌还好用;南山塔下的手工皂作坊,把桑白皮汁混进橄榄油,洗得干净还不紧绷,就连爱宝乐园周边的纪念品店,都在卖甘草味的熊猫饼干。
不过要提醒的是,韩国药材讲究"身土不二",就像全罗道产的麦冬和庆尚道的苍术,离开本地水土药效就要打折扣,去年在网店买的所谓"韩剧同款"柴葛根,结果泡出来的茶汤浑浊,后来才知道正品应该是汉江边野生的细根。
最近发现个冷知识:韩国人坐月子喝的"岳母汤",其实是当归、川芎加黑枣炖的药膳,在狎鸥亭某贵妇医院门口,经常能看到拎着保温桶的阿姨,那可是传承三代的产后秘方,不过医生提醒,当归虽好但体质偏热的人要慎用。
逛传统市场最能发现民间智慧,上次在西门市场见阿婆卖"五行养生粉",把枸杞、山药、茯苓磨成细粉,早晚黑勺调理脾胃,还有个大叔现场炮制何首乌,用黑豆汁反复蒸晒,据说这样处理过的才不会伤肝。
其实韩国中药材最妙的是用生活化,就像普通人家都会在阳台养盆鱼腥草,感冒发烧时揪几片泡水,比退烧药温和多了,但要注意新鲜药材的处理,比如生地黄要洗净泥土才能泡酒,否则喝出满嘴泥沙感可别怪药不行。
现在韩医诊所也与时俱进,在江南区某网红诊所,医师会给开"压力综合征套餐":柴胡疏肝茶配足贴吴茱萸,不过老派韩医还是坚持望闻问切,上次把脉说我湿气重,当场开了薏仁赤小豆汤方子,叮嘱要拿不锈钢锅煮才有效。
从宫廷秘方到街头小吃,韩国中药材早已融入日常生活,下次去韩国别只盯着化妆品和泡菜,去传统药铺转转,说不定能淘到比面膜更管用的养颜秘方,毕竟在养生这件事上,泡菜国人民可比我们想象的有心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