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用中医怎么解释

一归堂 2025-08-17 科普健康 1606 0
A⁺AA⁻

在炎炎夏日,中暑成了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健康问题,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中暑又是如何解释的呢?

中暑的基本概念

中医认为,中暑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,导致体内阳气过盛,阴气不足,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,就是身体的阴阳平衡被打破了,这种失衡不仅表现为外部的热症状,如高热、心烦、面赤等,还可能涉及到内部的气血失调,如头昏目眩、烦闷气短、乏力等。

中暑的病因病机

  1. 暑热伤津:当人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时,体温调节功能会受到影响,汗出过多而致体液大量流失,这不仅会导致口渴、尿少等症状,还会因为津液(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)的大量流失,使身体机能下降。

  2. 暑湿困脾:夏季不仅气温高,而且湿气重,这种湿热的环境容易使人感受外界的暑湿之邪,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,脾胃是后天之本,其功能受损会导致食欲不振、大便稀溏等症状。

  3. 阳气过盛:中医认为,阳气过盛会表现为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脉搏急促等症状,这些症状与中暑密切相关,因为中暑本身就是体内阳气过盛的表现。

  4. 暑湿夹杂:在某些情况下,暑邪和湿邪会同时存在,形成“暑湿夹杂”的情况,这种情况下,除了上述症状外,还可能伴有体倦身重、头重如裹、胸闷呕恶等症状。

中暑的临床表现

中暑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,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 先兆中暑:这是中暑的早期表现,表现为口渴、头晕、耳鸣、心悸、体温略有升高(一般不超过37.5℃),如果及时采取措施,如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、补充水分和盐分等,通常可以很快恢复。

  2. 轻度中暑:除了上述症状外,还可能出现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等表现,体温可能会升高至38℃以上,但一般不会超过40℃,患者可能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的症状。

  3. 重度中暑:这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,表现为高热(体温可达40℃以上)、昏迷、抽搐等症状,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害,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、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。

中医对中暑的治疗原则

中医治疗中暑的原则是清热解暑、益气生津,具体方法包括:

  1. 药物治疗: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,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,对于暑热伤津者可选用六一散、清暑益气汤等;对于暑湿困脾者可选用香薷饮、藿香正气水等。

  2. 针灸治疗: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来调和气血、疏通经络,常用的穴位有合谷穴、足三里穴、曲池穴等。

  3. 生活调理:除了药物治疗外,患者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,例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、适当增加水分和盐分的摄入等。

中暑是一种常见的热应激症状,从中医的角度来看,它主要是由于体内阳气过盛、阴气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。

猜你喜欢

17782058171 29644969